来源 : 互联网
时间 : 2022-09-27
A+
较真要点:
近地天体撞击是地球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2013年2月15日,一颗直径只有17米的近地天体袭击了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小镇,相当于空投了30颗广岛原子弹,造成了1000多人受伤,3000多间房屋受损。所以说来自近地天体的撞击威胁是现实存在的。只是越大个的近地天体撞击的频度越低,而较小尺度的近地天体撞击更频繁些。
查证者:赵海斌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
据媒体报道,执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的宇宙飞船于当地时间26日成功撞击了一颗名为“迪莫弗斯”(Dimorphos)的小行星。NASA行星科学部主任格莱兹说,“我们正在开启人类的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可能有能力保护自己免受危险的小行星撞击之类的伤害。”
近年来,小行星近距离飞掠地球的新闻频出。为什么大家会如此关注小行星“光顾”地球?地球会不会因小行星而迎来大“轰击”期?较真曾邀请紫金山天文台赵海斌研究员科普近地天体相关知识,今天再次分享给大家。
一、什么是近地小天体?
太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太阳、八颗行星及它们的卫星、五颗(可能更多)矮行星、众多的小行星、彗星、以及行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我们把环绕太阳运动的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小天体在太阳系里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一个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中间的小行星主带,另一个是在海王星轨道以外的柯伊伯带。但是,就有一些小天体喜欢不守规矩而离开自己的固有岗位在太阳系的行星系统中穿行,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角——近地天体(Near Earth Object,NEO)。
天文学上近地天体的定义是:与太阳的最近距离能小于1.3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为149597870.7千米)的太阳系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后来发现满足这个条件的小天体并不都会接近地球,于是一个以地球轨道为基准的科学定义出现了。与此同时,一类对地球构成现实威胁的小天体被单列出来,这就是“潜在威胁天体”(Potentially Hazardous Object,PHO):直径大于等于140米,且与地球轨道交会距离小于0.05天文单位(约750万千米)的近地小天体。PHO是地球人需要特别关注的,因为大量未知的PHO随时可能出现在地球周围,甚至会撞击地球。
二、近地天体是如何观测和编号的?
为了了解和防范来自近地天体的撞击威胁,人类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利用望远镜进行巡天观测对近地天体进行“人口”普查,再通过监测它们的轨道对它们登记造册,持续监测其可能会发生变化的轨道,对可能发生的近地天体撞击地球做出预警,最后才有可能想办法规避撞击事件。近地天体普查的能力极度依赖于望远镜的观测能力,而近年来望远镜的能力得到了很大地提升,所以越来越多的近地天体被寻找出来了,因此越来越多的近地小行星飞掠地球事件也被预报出来了。
那么天文学家是如何来发现近地天体的呢?通过望远镜的观测可以从“静止”的恒星背景中识别出“移动”的小行星。当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小行星并且获取了至少两个晚上的观测数据后,就会给予一个用发现时间来标记的临时编号,如2018 VP1。临时编号中包括发现年份、月份(以半月为单位)、以及在该半月中小行星发现的序号。年份后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发现的半月序号,分别用24个大写英文字母(除去I和Z)来表示,这里的“V”表示11月的上半月。年份后的第二个字母表示该半月中小行星发现的序号,分别用25个大写英文字母(除去I)来表示,如果该半月中超过25个小行星,则用尾数来表示进位次数,因此这里的“P1”表示15+25*1=40。对于小行星2018 VP1而言,一个完整的翻译就是2018年11月上半月发现的第40个新小行星。获得临时编号的小行星经过四次以上“回归”观测后并精确地确定运行轨道后,才可以获得永久编号。这个永久编号就简单多了,直接用这颗小行星轨道确定时的自然数序号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