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互联网
时间 : 2021-08-15
A+
在中国,“早恋”一词带有长辈一方的否定性感情色彩,一般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爱情,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为多。早恋行为是青少年在性生理发育的基础上,也是心理转化为行为的实践。
孩子早恋的9个征兆
(1)孩子变得特别爱打扮,注意修饰自己,常对着镜子左顾右盼。
(2)成绩突然下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3)活泼好动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不愿和父母多说话。
(4)在家坐不住,经常找借口外出,瞒着父母在公园、歌厅等场所,有时还说谎。
(5)放学回家喜欢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或呆在一边想心事,时常走神发呆。
(6)情绪起伏大,有时兴奋,有时忧郁,有时烦躁不安,做事无耐心。
(7)突然对描写爱情的文艺作品、电影、电视感兴趣。
(8)突然喜欢谈论男女之间的事。
(9)背着家长偷偷写信,写日记,看到别人赶忙掩饰。
处于早恋之中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反常现象。比如上课分心走神、精神恍惚,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情绪起伏大,心神不宁;开始注意打扮,突然大手大脚花钱,善于在某个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突然有人寄信、打电话来,但寄信人、打电话人不留地址、姓名;经常与某一异性交往,甚至发生各种越轨行为。
青少年性教育有三大误区
误区一:青少年的性教育已经够多了。据杜蕾斯2004年全球性状况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首次接受性教育的平均年龄是13.7岁,在被调查的41个国家中排倒数第七。
误区二:性教育越早,发生性行为越早。这是很多父母不敢和孩子谈性的原因之一。“并不是闭口不谈性,青少年就不会发生性行为。中国和很多国家的实际情况是,未婚先孕的少女在增多,她们不是对性了解得太多,而是太少。”
误区三:性教育就是为了避免未婚先孕。对青少年性教育不能只局限于避免婚前性行为上,要扩大到预防艾滋病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的范围。据统计,截止到1999年9月,我国艾滋病和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病例为1.5万,其中58%为20—29岁的年轻人。而在青少年性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这一比率则明显降低。
20%大学生不懂性保护
大学生性行为比例在逐年增加,但这其中有两成多的学生不懂性保护。”据介绍,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发生比例逐年在增加,目前已高达10%到30%,而 23%的大学生在发生性行为时是不懂得采取保护措施的。
许多学生的性知识还不如中学生,在心理咨询中,经常还有人会问“和女朋友睡一晚会不会怀孕?套有大小号吗?”等等之类的问题。就世界而言,艾滋病毒感染者70%以上由性接触传播,其中超过一半是14~25岁的青少年,可见过度开放的性观念有可能成为大学生群体相关疾病及艾滋病传播的高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