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生网

精子过多不是福 男性不育或因此而来

来源 : 互联网

时间 : 2021-08-15

A+

我们可能会经常听说,少精弱精会引起不育的问题,那么,是不是意味着精子越多越好呢?当然不是的,精子过多也会导致不育,治疗十分困难,建议男性朋友如果感觉到精液异常最好还是早日进行检查。

部分男性不育的原因是精子数量太多、活力太强。这些神勇的“精兵强将”们一起穿越通往卵子的道道防线,造成“多精入卵”的现象,严重干扰了卵子正常的受精过程从而导致不育。

精子过多也致不育?

精子数量过少是很多男性罹患不育症的主要原因。但最新一项研究表明,男人“雄风”太足,精子数量过多,同样很难做爸爸。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每年有1/6的夫妇不能成功受孕,约有3.5万名妇女需要通过体外受精的方式当上妈妈。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奥伦·哈森经过研究后认为,这与男性精子有很大关系。仅仅是生活上的压力、疾病影响和环境污染还不足以解释男性居高不下的不育率。他推断,部分男性不育的原因是精子数量太多、活力太强。这些神勇的“精兵强将”们一起穿越通往卵子的道道防线,造成“多精入卵”的现象,严重干扰了卵子正常的受精过程。

哈森教授指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男女的生殖系统一直起着微妙的变化。女性的生殖系统加强了对精子的防御能力,而男性的精子也在不断修炼“内功”,以更强的活力穿透女性防线。如果两性的进化步调一致,受精成功率便会增高,反之则会出现问题,不管是精子过多还是不够,都会让女性怀孕变难。

怎样算精子过多呢?

目前,精子过多症的标准仍有争论,其一说为:基本阈值是120×106/m1,精子过多症I级为120~200×106/ml,精子过多症Ⅱ级为200~250×106/m1,精子过多症Ⅲ级为超过250×106/m1。

另一说法则认为,精子过多症的精子数应超过250×106/m1,且精液体积应大于等于1.5ml,并有严格的禁欲时间规定,要反复多次精液检查,精子数均超过250×106/ml,引起不育又无其他异常者,才能确定为精子过多症。其理由是:30年来,全球性精子质量下降,正常精子密度诊断标准已经降低,这可能与环境污染有关;在1万余例精液检查中,发现精子密度超过120×106/ml者仅几十例。

精子过多如何引发不育?

精子过多症引起不育或生养力低下的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但不育专家解释,精子过多症是指每次射精的精子总数,或精子密度明显高于正常。由于精子数目过多会妨碍精子的游动,精子数过多会过快地消耗能源。已发现有些精子过多症者,开始精子活动力较强,但在几小时后,精子活动力急剧减弱。

就目前所知,精子过多症的发生与遗传、营养、物理因素关系不明显。为什么精子过多会导致不育?专家作出了以下猜测:

1、由于生殖腺炎症,导致分泌液减少,所以精子的密度就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精子过多只是精液“浓缩”而已。

2、由于精子密集,而使精子活动受阻,就好比一条街上人特别多就走不快一样,但是这样的说法也尚无定论。

3、精子过多可能这与一个人的内分泌有关,可能是激素水平太高,而使生精细胞过度活跃,促使精子密度过多。但是也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影响到精子的正常活动。

精囊炎如何简单自查

精囊炎患者如何自我诊断自己的精囊炎的症状呢?一般使用肛门指诊,当然指诊结果还应该跟其他症状进行联系。

下腹部疼痛也是一大指征。急性患者下腹疼痛可牵涉到会阴和两侧腹股沟,主要表现为会阴部及直肠内剧痛,大便时疼痛加重,性交时可引起剧痛。慢性患者则表现为耻骨上区隐痛,并伴会阴部不适,射精时疼痛尤其明显。有些人会有性欲低下、遗精、早泄等表现。

前列腺炎或雄性激素分泌增多导致的精液量的增多,精液颜色可以没有变化。精液量增多显然会引起精液中精子密度降低,影响受孕。过量分泌的精浆因炎症等病理因素的影响,会干扰精子的活动和功能。同时精液量过多,还会使性生活后过多精液带出大批精子从阴道流失,降低受孕机会。

精液分析有助于了解男性生育力,是不育症的必查项且,检查内容包括色、量、液化时间,酸碱度、精子计数、活动力、存活率及形态。

男人要牢记不育症饮食“三部曲”

1、要多食含优质蛋白质的饮食:这种饮食主要就是指的是各种动物性食物,如鸡、鸭、鱼、瘦肉、蛋类等动物性食物,可提供产生精子所需要的各种氨基酸。一些动物性食品本身就含有一些性激素,有利于提高性俗及精液、精子的生成。

2、对脂肪的摄入要加以控制:在生活中,倘若长期食长期素食的女性,他们的月经初潮年龄推迟,身体的雌激素分泌减少,性欲降低并影响生殖能力。同样男性由于必需的脂肪酸摄入减少,精子生成受到限制,性欲下降,甚至不育。

3、要通过饮食多加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因为维生素A和E是直接与维持性功能并延缓衰老有关。这些营养元素在促进男性的睾丸发育、增加精子的生成并提高其活力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维生素C对性功能的恢复也有积极作用,其富含于鲜枣、山楂、青椒、西红柿等果疏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