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互联网
时间 : 2021-03-31
A+
(健康时报韦川南) 7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司在北京召开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项目启动会。先天性心脏病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出生缺陷疾病,也是新生儿和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帮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得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司今年在上海市、河北省、山西省等24个省(区、市)启动实施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项目,利用双指标法为出生后6-72小时的新生儿开展先天性心脏病筛查。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院长在为孩子进行检查
妇幼司秦耕司长介绍,2017年,我国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6.8‰、9.1‰,比2012年下降了34.0%和31.1%,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是,先天性心脏病等出生缺陷问题却依然凸显,成为影响儿童健康和出生人口素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开展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项目,是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
秦耕指出,2009年,原卫生部印发《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及听力障碍的筛查。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我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各级新筛中心243家,实现新筛中心的省级全覆盖。2017年全国两病筛查率为97.5%,比2012年的77.9%提高了19.6个百分点。同时,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平,医保报销政策也相对比较完善,开展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的时机基本成熟。
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领域,国内专家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总结出很好的经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黄国英教授团队通过大量研究,建立了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的“双指标法”,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广泛认可,认为其具有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值得推广。
2016年6月1日开始,上海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并建立了成熟的转诊体系。目前,上海市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率已经超过99%,筛查阳性的新生儿得到了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改善了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预后。大家认为,上海市开展的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经验适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开展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的技术方案基本成熟。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教授介绍,家长要认识到先天性心脏病的危害以及在新生儿早期筛查的必要性;要认识到“筛查”不是诊断,筛查结果阳性应及时转至诊断机构进行确诊;明确诊断的患儿,应及时转至治疗机构接受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黄国英教授指出,“由于先天性心脏病的复杂性和筛查技术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少部分孩子可能出现假阴性的情况,因此,建议所有筛查结果为阴性者,除了常规体检之外,平时需注意是否存在呼吸急促、紫绀、多汗、反复肺炎、体重不增加等情况,如果有这些情况,应及时至医院接受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