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健康网
时间 : 2019-04-30
A+
个人简介: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1993年毕业于贵阳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同年至贵阳市妇幼保健院(贵阳市儿童医院)儿内科临床工作,2003年9月~2004年3月于上海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儿内科进修,专业为小儿神经及血液。2011年3月至同院保健科儿童保健部工作,2014年10月~2014年12月于重庆儿童医院儿保科进修。2015年5月被聘为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第一届青春期医学心理行为发育学组委员。2018年被中国妇幼保健聘为全国高危儿管理委员会委员。擅长儿童矮小症、性早熟的诊治,擅长儿童营养、喂养、生长发育和行为问题的诊断治疗、干预和认知功能研究,以及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如高危儿的评估和随访、营养和喂养行为等疾病的诊治。熟悉儿内科常见病的诊治。
生长激素是由人体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由191个氨基酸组成,通过刺激肝脏等组织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发挥其生理功能,促进骨骼线性生长,促进机体蛋白质合成,促进脂肪分解,抑制葡萄糖利用使血糖升高。
从1958年人垂体生长激素应用开始,
到今天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
生长激素共经历了以下发展过程:
第一代生长激素(20世纪50~70年代):临床上最早应用的生长激素是从人脑垂体中提取的,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用于临床治疗。由于生长激素的产量很少,接受治疗的人不多,即使治疗也常因药源稀少、剂量不足或疗程短暂等原因,导致最终身高达不到正常水平。在1985年,有4例使用该生长激素的患者发生了严重脑病,因此该制剂被欧美等主管当局命令停止使用。
第二代生长激素(20世纪80年代早期):用大肠杆菌包涵体技术合成的生长激素,含有192个氨基酸,比人垂体生长激素多了一个氨基酸,抗体产生率高达64%,影响治疗效果,因此被淘汰。
第三代生长激素(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大肠杆菌基因表达技术基础上,应用物理化学方法将192个氨基酸N端的蛋氨酸切除。
第四代生长激素(20世纪80年代末期):哺乳动物细胞重组技术合成的含有191个氨基酸的生长激素,比第二、第三代生长激素更接近天然。但该技术可能引入一种病毒,该病毒仅存在哺乳动物体内,也就是疯牛病的病原体,同时由于该项技术成本高,收率低,目前仅被少数生产厂家使用。
第五代生长激素(20世纪90年代):用大肠杆菌分泌型基因表达技术合成的生长激素,产物直接分泌于菌体之外。其氨基酸含量、序列和蛋白质结构与人垂体生长激素完全一致,生物活性、效价、纯度和吸收率极高,在最大限度降低治疗成本的同时确保了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该技术目前被国际上大多数领先的生产厂家所采用。
在2005年以前,国内生长激素的剂型均为冻干粉针剂,使用时加入注射用水溶解,在每天临睡前30分钟至60分钟皮下注射。由于许多孩子害怕打针,因而患儿的依从性比较差。
目前,我国已有国产生长激素水针剂,该剂型的出现消除了溶解药物给家长带来的不便和担心,配合注射笔使用使患儿的注射剂量更为准确,疗效更有保障。
同时,我国还研制出了一周给药一次的长效生长激素,将一周七次的注射给药变成一周一次,可显著减少患儿打针的痛苦。家长和孩子再也不会为每天打针而发愁,因而必将大大拓宽生长激素的应用范围。
那么,打生长激素应该注意什么呢?
使用生长激素会加速人体生长,所以用药期间要补充钙片和维生素D。此外,还需配合一定的生活习惯,比如多运动,适量的运动刺激骨骼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孩子长高(每天保证1.5小时以上的运动时间,强度以耐受为原则,跑、跳、球类运动、游泳等均有助于生长);控制好体重,防止体重增长过快,减少高热量食物,如碳酸饮料、含糖分高的水果等的摄入;每天保证适量蛋白质的摄入,如鲜牛奶500ml;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孩子在 10 点前入睡最为理想,养成睡前不进食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