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生网

机器人“指路”加微创手术让老人再次行走自如

来源 : 人民网

时间 : 2020-06-19

A+

6月19日上午,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曹晓建教授来到老年病房查看患者时,偶遇一年前手术的患者王爷爷。王爷爷笑呵呵的告诉曹主任,这次来医院主要是检查身体的,不过还是要特别感谢骨科曹晓建教授以及余利鹏主任医师的鼎力相救,让81岁、却连续遭遇两次骨折的自己能再次行走起来。

80高龄却一个月内连遭两次骨折

2019年6月10日,已是80高龄的王义(化名)爷爷在家弯腰拿东西时,突然感觉腰部一阵剧痛,但是年迈的王爷爷并没有立即告诉家人,而是想着回到床上躺一躺。谁知道,躺了近一个月后,王爷爷不仅腰部疼痛越发剧烈,大剂量的止疼药吃了也不起作用,而且不能坐起和站立行走。王爷爷的儿子了解到父亲的情况后担心不已,原来老父亲一个月前刚刚接收过腰椎骨折注入骨水泥的手术治疗,看到疼痛难忍又无法动弹的父亲,王爷爷的儿子拨打了120救护车,将父亲送到江苏省人民医院骨科就诊。

为王爷爷接诊的专家正是一个月前为王爷爷开展骨水泥微创手术的骨科主任医师曹晓建教授,见到被腰痛折磨的寝食难安又无法活动的王爷爷,曹晓健教授也初步判处王爷爷很可能是又一次骨折了。但是具体的部位还有待进一步检查,随即为王爷爷安排了住院和CT检查。

同一部位再骨折让专家感慨唯有“华山一条路”

CT检查结果让大家有点意外。据曹晓建教授介绍,王爷爷此次剧烈腰痛的罪魁祸首的确是一个月前手术的第三腰椎再次骨折,且非常严重,连同第一次注入的骨水泥也一起碎裂了。更让人揪心的是,老人家几年前切除的肿瘤出现了新的转移,虽然没有明确是哪一类肿瘤,但是从影像片中可以看到,王爷爷的脊椎骨尤其是腰椎骨的骨小梁已经被肿瘤细胞蚕食,骨架非常不稳定,这也给手术增加了难度。

王爷爷的病情得到骨科主任殷国勇教授的高度重视,并立刻带领曹晓建教授、余利鹏主任医师再次反复研究其病情。

“从CT片上看,王爷爷第三节腰椎确实发生了二次骨折,从治疗原则上分析需要再次行骨水泥注入椎体成形术,由于第一次注入的骨水泥也发生了碎裂,第一次手术进针的地方已经被成型后的骨水泥堵了起来,现在骨水泥裂成好几块,手术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隐约还能看到裂开的骨水泥和椎骨外侧间隙处有一处可能可以进针的地方,如果靠人工穿刺进针已不可能了,唯有通过骨科的机器人进行精准的定位也许还能试一试。”殷国勇教授形象得将这唯一的手术入路称之为“华山一条路”。另外王爷爷二次骨折,为了加强固定,需要在骨折椎体上下打入4颗椎弓根钉,如果用以往的常规手术,伤口大、恢复时间长,对于一位有肿瘤病史的80岁老人来说,能否承受手术带来的伤口和并发症也是一个难题。

机器人加团队创新的微创通道系统手术显神通

综合考虑后,殷国勇教授、曹晓建教授、余利鹏主任医师等组成的手术组决定为王爷爷采用机器人及骨科独创的脊柱微创通道系统辅助下的经皮椎体成形术加内固定术。

手术中,余利鹏医生通过机器人成功规划出了进入王爷爷再次发生骨折的第三节腰椎的路径,并再次精准地在骨折部位和碎裂的骨水泥块之间重新注入骨水泥帮助其恢复椎体的形状和强度。随后曹晓建教授使用他本人独创的曹氏脊柱微创通道系统,通过4个直径约为1-2厘米的小切口,成功为王爷爷打入4根实心椎弓根钉,完成了内固定,整个手术耗时大约1小时,出血量不到50毫升。更神奇的是,原本躺着不能动弹的王爷爷,术后第三天便可以带着支具下床行走了。

王爷爷说:“直到现在我还能记得手术前,那种腰痛就像刀割在身上一般,疼的连觉都睡不着,都说老人最怕躺,我当时都开始有点担心自己过不来了,没想到江苏省人民医院的骨科专家们有这么好的微创手术技术,不仅把我的骨折治好了,还能让我再次下地行走活动筋骨,如今已经一年过去了,我每天都能行走自如,生活质量比原来好多了。”

曹晓建教授表示,在殷国勇教授的带领下,团队近期刚刚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而他本人研发的这套微创手术器械和脊柱微创手术方法目前也已经在全国数十家医院推广,打破了国外对脊柱微创通道产品的垄断,获益患者达到数千人;同时可以和脊柱手术机器人配合使用相得益彰,克服了目前脊柱手术机器人只能使用空心椎弓根螺钉的不足之处,使得江苏省人民医院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应用走在国内外前列。这套产品和手术方法应用范围广,不仅限于胸腰椎,亦适用于颈椎、骶椎、骶髂关节置钉等手术,且最大的优点是能减少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术中辐射、医护人员易学习和掌握,同时达到手术伤口小、出血少、患者康复周期短疗效好,减少患者经济负担等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