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健康网
时间 : 2019-10-28
A+
肿瘤属于局部病变,但其反应并不仅仅限于局部,而是影响到机体的整个功能,可造成整体的不协调;而反过来整体的不协调,又会导致局部病变的进一步恶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湖北省国粹中医肿瘤首席专家、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陈向荣主任认为:中医治疗肿瘤必须遵循协调整体、突出局部的治则,在临床治疗上应强调二个字:“调”和“治”。
中医源远流长,历代中医典籍关于肿瘤的论述颇多,认为肿瘤病因分为内因、外因,外因主要有六淫,内因主要有七情内伤、饮食劳逸、体质内虚等,多种病因综合作用使机体阴阳失调,经络气血运行障碍,出现气滞、血瘀、痰凝、毒蕴、湿聚等相互交结而形成肿瘤。陈向荣主任认为,肿瘤的产生,是整个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正气亏虚的结果。而肿瘤形成后,病邪侵害机体,进一步损伤正气,使患者出现阴阳失和、气血紊乱、脏腑功能失调等症状。所以中医肿瘤治疗,应以调补正气、扶正补虚为先。通过使用扶正培本药进行整体调理,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淋巴细胞增殖和网状内皮系统活力,增强对外界恶性刺激的抵抗力。
2.提高内分泌体液的调节功能,促进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
3.调控患癌机体内环腺苷酸和环鸟苷酸比值,利于抑制癌细胞生长。
4.保护和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提高血液细胞成分。
5.提高机体物质代谢。
6.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增强放、化疗效果。
7.某些扶正方药有直接抑癌、控制癌细胞浸润和转移的作用。
总之通过扶正补虚,调和少阳和太阴,可达到和解表里、疏通三焦、顺畅气血、平衡阴阳、协调整体功能之目的,进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确保后续治疗顺进行。
在“调”的同时,不能忘记“治”,这个“治”是肿瘤治疗的最终目标,就是消除肿瘤、抑制增生、保留功能。“调”是辨证、扶正补虚,“治”是辨病,是祛除癌毒,是指祛除身体致病的因素或病理产物,以消除肿瘤或阻止肿瘤发展,实现祛除病邪、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控制和消散癌块的目标,具体方法包括以下三种:
清热解毒.恶性肿瘤特别是中、晚期患者,在病情不断发展时,常有发热、疼痛、肿块增大、局部灼热疼痛、口渴、便秘、苔黄、脉数(指脉来急速,脉搏跳动次数快于正常)等证。这些都是毒热内蕴或邪热瘀毒表现,所以应予以清热解毒,控制和清除肿瘤周围炎症和感染,起到控制肿瘤发展的作用。
活血化瘀.《医林改错》说:“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说明腹内有形包块肿物多由瘀血所致。临床观察证明:几乎所有肿瘤患者都存在有瘀血现象,可见瘀血是肿瘤的病因之一。活血化瘀不但能祛邪消瘤,亦可配伍其它疗法对瘀血引起的发热、瘀血阻络引起的出血、血瘀经络所致的疼痛等证,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软坚散结.肿瘤古称石瘕、石疽、岩等,多为有形之物,坚硬如石。《内经》中早已指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软坚散结是肿瘤治疗主要方法。凡能使肿块软化、散结的药物均称软坚散结药。中医认为味咸中药可软坚;散结则通过祛除聚结的病因来实现,如清热散结药治热结,理气散结药治气结,化瘀散结药治瘀结,等等。
陈向荣主任总结说,中医治肿瘤的优势,是标本兼治,扶正祛邪。其中的“标”与“本”,对应的就是“治”与“调”。中医治肿瘤并非单纯的治疗疾病,而是从患者角度出发,通过整体性调理,来增强癌症患者免疫力,抵抗疾病侵犯来战胜癌症,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延长生存期。
【专家档案】
陈向荣主任
湖北省国粹中医肿瘤首席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抗癌协会专业委员
个人简介:
出身于五代中医世家,从事中医治疗恶性肿瘤临床工作40余年,曾在中国科学院中医研究院深造,有深厚的传承造诣,特别是在北京二十多年的中医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结合中医历代古籍理论,总结归纳了八纲、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等多种辨证方法,能有效发现疾病的本质和症结所在,善于中医治疗各种肿瘤及疑难癌症,并不断突破中医治疗学领域的瓶颈,在诊疗上根据病种分阶段、分疗法具体治疗,并取得显著的效果。尤其在肿瘤治疗方面,利用中医辨证治疗中晚期肿瘤,提高带瘤生存时间,使部分无法手术和放化疗的癌症患者延长生存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在中医治疗中晚期肿瘤领域取得显著成绩;深得患者口碑相传。
擅长项目:
擅长中医治疗肺癌、胃癌、食道癌、肝癌、鼻咽癌、脑部肿瘤、骨癌、乳腺癌、宫颈癌、淋巴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胆管癌、胰腺癌、肠癌等各种中晚期恶性肿瘤,诊断有独到见解,采用扶正祛邪·抗癌消瘤技术让众多肿瘤疾病患者得到了治疗,所谓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扶正祛邪·抗癌消瘤体系通过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疏经通络等方式,消除邪气对人体的侵犯、干扰和对正气损伤,以保证正气的恢复,邪去正自安。
另外陈向荣主任日常对中医妇科,乳腺科,脑病等疑难杂症也有颇深研究。接诊过得患者及家属对于陈向荣主任高度赞扬,深受业界同行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