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生网

如何加强人际关系 你必懂的6大职场潜规则

来源 : 互联网

时间 : 2021-09-03

A+

当你是新鲜人的时候,在一切都是茫然的时候,如何选择就业决定着你的未来。下面给出5个有效建议,让你在茫然当中能找到合适的定位

1。关于上升趋势VS下降趋势

在你选择一分打算稳定下来的工作前,你可能要思考一下这产业的长期趋势。在一个往上趋势的环境中,你就算没甚么天分与能力,也很容易会跟着水涨船高。这包含几个部分。比方说产业赚钱时,你能有分红的机会。台湾高科技产业爆红的年代,连当生产线的作业员都有可能致富。但是那些同时期在较不景气的金融与传产公司的同学,可能工作一样努力、一样加班与拼搏,却未必得到相同的回报。

再来,产业受到重视,表示会不断有有趣的工作挑战(如新的案子、新品牌、新产线等)。更重要的,当这产业前景看好时,就可能有很多人愿意投资在这领域上。长期而言,这领域的相关职缺会越来越多、同领域的伙伴会增加、新技术也会不断研发出来。只要你能力不差、工作态度好,你长期的选择就会增加。就算目前待的公司有甚么万一,你也还能跳去别处。

但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产业是在你就业时已经过了颠峰(如现在的电子与资讯),你可能就得要小心思考一下。思考一下这产业的荣景还能延续多久?因为35岁之前的你,若决心要在一个产业中长期待下来,你很可能会在那边继续做30年以上。如果待下来后的第五年或第十年这产业开始走下坡,那就尴尬了:要换不一定容易,待着又越来越没有竞争优势,就可能掉入负螺旋回馈了。

尤其当产业走下坡时,自己的状态通常也可能跟着往下熘。公司可能获利不如以往、公司可能缩编、公司可能缺少动能、整体产业的相关公司也可能减少。就算这些缩编没打到自己,工作Loading最少可能增加、成就感也可能下降、薪资提升率降低、甚至因为组织变小而更难升迁,这些都是可预见的。

所以在你在一份工作上稳定下来前,产业前景恐怕是你优先要思考的问题。

2。关于核心职位VS非核心职位

核心职位指的是在一间公司里,对营运(及营收)有直接帮助的位置。因为就算使用同样技能的职缺,在不同公司里头,都有可能因为是否处在核心位置而影响其权力大小、重视程度、加薪率、以及升迁的畅通度。

比方说,一间以接案为主的公司。PM主要是接触客户,所以你若能把客户搞得服服贴贴,每次案子都能带钱回来,老闆就可能授予你较高的权限、你有较高的说话分量、资源取得会较容易、你也可能在公司中升到较高的位置。

但若你在另一个非专案导向的公司。虽然明义上是PM,但其实可能只是帮忙写计画书、做些文书支援、整合其他部门、或甚至只是带些如帮公司安排员工旅游这类案子。做这些,你就很难在组织中取得强大的支援力量、很难接触目前工作以外的事情、很难被高层主管注意。升迁的空间与机会也自然将小的多。

当然,你若只是想找个安稳的位置待着,35岁前你待在非核心的位置上,看似差异不大、薪水可能也不坏。可是就「长期的竞争力」而言,你会比另一个在核心职位的PM差的多。你的眼界与经验很可能都会越来越不如另一个待在核心职位上的人。一旦过了35岁,对方进入管理圈、而你还在做一样事情时,差异就会一年比一年增加了!这是因为非核心职位的部门,升迁空间通常是很有限的。

任何公司中,90%的有影响力的高阶职位,一定是「核心部门」的人升上去的(财务倒是唯一的例外-就算不是金融产业,财务部门的主管也有可能进入管理核心)。举例而言,一间做硬体的公司,CEO背景大概不脱业务、工程、设计研发等背景出身。你几乎不太会看到CEO是MIS、行政管理、採购、人事出来当的。至于一间贸易公司,高阶经理人可能多是业务出身;学PM的在那可能就没甚么用武之处。

PM的职涯如果对某些人太难想像,那我举个更通俗的,如「设计」好了。同样学校毕业的设计人才,去设计公司的一位,可能一开始薪水略低,可是能接触的层面广、周围同样技能的人也多,有机会不断成长。而且设计是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他若在设计公司待个十年二十年,有可能当上总监、甚至公司CEO。反过来说,若设计科系毕业却找个工厂去当网站美工的。则有可能一开始的薪水较高,但整个单位可能就只有一个人会用Photoshop,也只有他会有兴趣关注设计圈的事情。更重要的事情是,在那边做个五年十年,别说CEO了、甚至根本不可能捞到甚么管理职缺。

这就是核心职位与非核心职位上升空间的差异了。

3。关于深度VS广度

当然,没人说你一定要在同一产业待一辈子。Bryan的前篇文章提到,「鸡口」很多时候好于「牛后」。若你也是打算採取这样的出牌策略时,你可能就得考虑一下我这篇接下来要提到的几件事。

首先请思考深度与广度这件事。

深度能让你在一个职位上扎根、往上爬、并拥有安稳感。但缺点在于,长期而言,你往其他领域(甚至同公司其他职位)的切换弹性会缩限。

这点相较于前面谈到的两点,我倒可以给年轻的朋友一个大原则。就是在当你在一份工作上稳定下来后,请最少花三年的时间在那位置上扎根(就是先有深度)。比方说提升该领域所需要的技术与学识技能、多认识那领域的人、认真投入并给别人一个正面与积极的形象。

深度通常是你第一次升迁的关键。

但当你开始当一个小主管后,可能就得开始广度的训练(尤其是管理知识)。比方说学习专案管理、流程设计、了解经营工具、提升沟通能力、强化横向业务的认识。你是设计部门、就试着往前去了解SaleorPre-sale;往后则去了解工程部门。你是工程部门、就试着往前了解设计部门、採购部门;往后就去试着了解QA、QC或是客服的部门。行有余力,继续了解财务、法务、总务、人事对你掌握一个组织运作的能力是绝对有帮助的。

如果你能在35岁前培养这些经验、能选到一个上升趋势的产业、又能处在一个核心职位上,你就有可能比几乎一半的同学更有竞争力了。

至于过了35岁,你则可以思考Bryan文中建议的:「思考到底要参加哪一个量级的比赛」。必要时,也可以调换到不同部门(或公司)来做尝试。毕竟有时候,随着时间演变,原本自己的部门变成了非核心部门,这时候手上的资源也少了。这时候赶快跳去另一个部门、公司、甚至产业,恐怕也就是不得不为的行动了。

职位转换虽然想像起来难度似乎很高,但某些位置「社会意识」会低估转职的难度,并在机会上提供不同的差异。比方说,有十年经验的资深工程师要转业务,虽然实际上是很难的;但一般人会觉得应该有可能,公司也通常会愿意给你这机会。但十年经验的业务要转去技术部门,一般人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有那能力,公司也未必敢给。所以选择一个弹性大的进入点,始终是非常关键也重要的一件事!(像我自己当年就是先当工程师,后来则开始当Pre-sale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