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中国网
时间 : 2016-02-23
A+
孩子在成长的这一个过程中,和社会人相互交流、作用等各方面的相互融合,逐步成为为“社会人”。如何判断孩子社会化程度?
美国心理学会曾给儿童的“社会化”制定了一个诊断标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①至少有一个同龄朋友,并且友谊至少维持6个月。
②在看不到有什么好处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帮助别人。
③做了错事,并造成了坏的结果,但能在不被人发现时主动认错。
④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时,能够原谅别人,不指责也不告状。
⑤对周围的人表示关心,分享自己与别人的幸福和快乐。如为别人生日、考试优秀、获奖等感到高兴,主动向别人祝贺。
一般来说,在上面的5条中,6岁以下的孩子应最少满足1条;7-12岁的孩子应最少满足2条;13-18岁的孩子最少应满足3条。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达不到这个标准,就说明孩子社会化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
家长们可以用这个标准对自己的孩子测试一下,以便在家庭教育中更有针对性。发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问题的漠视、不去解决。只要我们用心指导,孩子的社会化问题就一定能够很好的解决。
当然,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也可以为自己做一下测试,及格的标准是符合其中的3条。如果达不到,那么家长就应该反思自己了。
儿童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1、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生活单位,是人进行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它是通过儿童的父母进行的,由于父母具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不同的文化修养,给予儿童的社会教化是不尽相同的。这种建立在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密切联系基础之上的早期教育,是其他各方面教育所无可取代的。
2、托儿所、幼儿园
在我国,它们不是纯粹的“保育”性质的单位,而是培养幼儿的最初基地和人才培养的科研单位,是最早对人进行集体教育的社会群体。在这个社会群体中,儿童社会化取得明显进步。
3、小学
与家庭、托儿所、幼儿园相比,它是对儿童进行社会教化的高一个层次的社会机构,是儿童社会化过程的一个转折点。法国心理学家瓦龙把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称为他们从“主观或个性时期”进入“客观时期”的一个转折点。通过小学教育,儿童开始掌握人类社会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形成独立生存的能力和发展创造的能力。这个时期影响儿童社会化最大的是老师和同学。为儿童挑选良师益友,对他们一生的社会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社会
指除了家庭、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以外的其他社会环境。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社会的范围也广泛了。各种社会舆论、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的影响可能给 他们的一生打上烙印。在这个阶段,他们一方面和社会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另一方面对社会各种积极和消极因素又缺乏鉴别的能力。
以上儿童社会化的途径是交互起作用的。社会化途径,学龄前是家庭──托儿所、幼儿园──社会;入学后是学校──家庭──社会;离开学校后是社会──家庭的主次不同的途径。
“小大人”好不好
孩子过于社会化,就是所谓的“小大人”,也不是件好事。
“现在的‘小大人’越来越多了。”大多数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都发现这一问题。“家里就一个孩子,整天与父母或爷爷奶奶为伴,封闭的环境里接触的都是大人。另外,除了从家庭和学校,现在的孩子从电视、网络、书报等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这些都影响了孩子们的说话办事方式”。
对于儿童的“小大人”行为,家长要慢慢引导就能逐渐恢复儿童本来的天性。
“小大人”的行为是由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家长的无法左右社会对孩子的影响,却可以缓解社会给孩子带来的一些不良压力。另外,家长还要检讨一下自己的行为,不要因为爱而扭曲了孩子的心灵。我们常常在爱的圣名下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增加负担,使他们非但感受不到爱,反而有一种被压抑、被束缚的痛苦之感。
对于“小大人”,家长应该多和他在一起玩耍、做游戏。玩是儿童的天性,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在玩中学习、在玩中长大的。家长如果真的爱孩子并希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就要多给孩子创造玩的机会,让孩子从学习和其它压力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