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中国网
时间 : 2016-02-24
A+
在过去的10年里,孩子的童年体验和周遭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孩子们需要更加努力的才能读懂人心,父母需要花更多的心思教心爱的孩子懂得这些道理。
而今,父母还需要足够明智,指导孩子学会人际相处的基本技巧,如理解并应对消极情绪、控制冲动、学会共情,才能让孩子情商更高,更好地融入社会。
成功育儿并不难,但我们远远想不到,育儿不仅仅是为孩子的第一次笑、第一次说话、第一次读书而激动,也不是买奶粉、给玩具、报课程而努力挣钱,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发现成功的育儿更多的是需要自己的父母更加接纳孩子的情绪,让他们能够从感受被接纳中获取力量去接纳他们的未来。
文中提到了对孩子情绪疏忽的“方法”教育是极为错误的。因为,我们养育孩子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单单为了培养一个听话、顺从的孩子。
我们希望孩子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一个负责的人;有社会服务意识的,并且懂得享受生活全部乐趣的人;享受自己的才华所创造的成就,未来能拥有和谐美满婚姻,并最终成为称职的父母的人。
家长们对于教育孩子越来越重视,更多的新手家长急需寻找好的育儿方法,因此市面上这方面的文章和书籍,供不应求起来。
各领域的育儿专家们也都在推崇着不同的教育理念,这些非此即彼、非左即右的育儿理论受到家长们的欢迎,因为这些观点明确,操作性强的方法,一下子就“打动了”看中育儿这件事的家长们。
前几天去参加小女儿一年级的家长会,一名学生家长上台发言,总结自己平时对孩子的教育经验,分享给在坐的其他家长们。
这位家长在台上说了很多“我是怎么来教育孩子的”各种方法,这些方法也大都是网络育儿热点文章中的节选。家长声情并茂的演说,一点也没有打动我,因为她的言论里从头到尾也没有提到过孩子的感受。
她并不了解一个6岁孩子的心理特点,不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教育孩子,应该是一件与生活相关,与心灵相关,与一个鲜活生命相关的事情,复制几条刻板的方法并不会成为教育好孩子的“制胜法宝”。
教育,其实是非常细节化,非常个人化的行为,没有简单的、必然的规律可循。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一个“专业”严肃的育儿专家,还是一个亲切温暖的妈妈?我在孩子们的心中和眼里,从来都不是外界媒体所宣传的育儿专家,在家我只是妈妈,和千千万万的普通妈妈一样,也要给孩子洗衣服,做可口的饭菜,适时提醒需要注意的时间。
我不想让孩子们觉得,我在用“方法”教育她们,像个板着面孔严肃的“老巫婆”,或是虚情假意的“伪妈妈”。而是希望她们在我营造的良好家庭环境中健康的成长,在对妈妈以身作则的目染中学会对自己的自律。
是的,我认为现实生活中最好的教育就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做爸爸妈妈的先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和生活品味,孩子的童心世界才会因此而丰富和灿烂,就如同一点点被打磨的宝石一样,终会向父母呈现自己的闪闪光芒。
在谈教育之前,你需要先了解这个与你朝夕相处的孩子,触摸孩子的心灵,深入孩子的思想,才能懂得教育他的方式。而这不是简单的一件事,你还得具备了解的能力。
上小学第一次赶上教师节,小女儿跟我说:“妈妈,我同学们说要买花给老师,我也想给老师送花,但是我忘了买。”
我并不想打消孩子的从众心理,所以我说:“当然可以,但是我们现在没有时间买花了,就把昨晚爸爸带回来的玫瑰花送给老师可以吗?”
小女儿高高兴兴把花装在袋子里去学校了。
放学回来,孩子一脸的不开心,我看她把鲜花又带回来了,连忙问:“怎么花又带回来了!你不是要送给老师吗?”
孩子跟我说:“妈妈,同学们买的是用纸做的花,跟我的不一样,我怕老师会不喜欢我的花,所以没有把花拿出来。”
我连忙安慰她:“没给老师送花,你也不用不开心,尊重老师不一定就要送花的。”
孩子说:“是的,妈妈。我看也有同学没有送花,不送也可以的,老师也一样对我很好。老师还对同学们说,以后不要花钱买花送给她,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她就很开心的。”
给老师送花这件小事,说的直白一点,我也不知道送与不送究竟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因此我没有强加给孩子任何自己的想法,而是让她自己做主和选择,我只需要尊重她的决定就可以了。
虽然结果很出乎我的意料,但是我却欣喜的发现,孩子已经找到了答案。我把这件事情说出来,是想告诉各位家长,成长会让孩子寻找到自己的答案,比我们给的更准确,也更明了,这样的成长过程,不是熟知育儿理论就能够准确把握的。真正的教育,不是照本宣科的条条框框,它需要一个母亲用自己对孩子的独特心理体会,来作为引导。
我们家的日常生活,孩子除了正常的学习时间外,闲暇时刻就是信手拈来的乐趣,没有什么规章制度,也没有什么“必须”和“一定”,这乐趣也许是来自于两张纸,或许是几个快递的盒子,或者就是孩子最爱的平板电脑。
小女儿拿起平板电脑玩游戏,都会先来询问我:“妈妈,今天是周末,是我的游戏时间,我可以玩游戏吗?”我会告诉她:“当然可以,但是一定要记得半个小时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下,玩游戏也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有时候,我也会跟她一起来玩游戏,她总是一副“小大人”的样子:“哎呀,你看又失败了,我来教你吧!”
有的朋友听说我跟孩子一起玩游戏,如临大敌一般的说我:“还玩游戏?我们孩子都是在做练习题,学习时间那么紧张,你可不能纵容孩子。我们家对孩子电视、电脑全都封闭了。”
但是我认为,孩子在学校的生活,都是有所限制的,被要求:要好好听讲,要好好坐着,要好好写完作业!回到家后你还给孩子诸多的要求,是不是对于孩子过于严苛了?如果孩子对学到的知识都掌握了,还需要重复的去做那么多习题吗?
现在的父母功利心太重,对于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抱着某个目的。要通过这件事情,来让孩子学到什么!掌握什么!这真的有必要吗?为什么不能有个纯粹娱乐的时间,只是快乐的玩不好吗?
换做我们自己,如果每天都是上班、上班毫无任何乐趣,你会是什么心态和感觉?丰富的人生和充满乐趣的生活,难道不是我们追求的吗?为什么我们要把自己孩子的人生打造的如此刻板无趣?为什么我不能做个快乐的妈妈和孩子共享一段游戏时间?
小孩子的天性是什么?就是快乐的玩。所以在家里,父母的角色不应该再是“专家”的模样,而是孩子最熟悉,最亲近的人,(他)她们需要您此时给与的释放和温暖,而不是诸多的要求。你难道非要生硬的按照书本上的专家意见来安排孩子吗?这个时间应该写作业!吃饭时不要怎么样?喝水要怎么才科学?你应该玩什么?你应该学什么?这样的生搬硬套,其实是很可笑的。
人,生于自然,源于自然,所以做什么事情也不必刻意为之。书本的意见和专家的方法固然很好,也要按需来借鉴,适合的孩子的,才是好的方法,孩子能够接受的,才是好的教育。
我们不要把自己变成“育儿专家”,因为我们首先是孩子的爸爸妈妈,是孩子的朋友。孩子需要一份亲近和疼爱,陪伴和玩耍,不是套用专家的方式去禁锢孩子的人生,远离了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