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东方网
时间 : 2022-01-05
A+
“一码共治”是以物理空间人、地、事、物、组织等全要素的数字化为基础,以推动组织重构、流程再造、机制优化、动态监测、效能提升为重点,以智能调度和网上协作为支撑,以技术工具为纽带推动多方共治的一种现代治理方式。
“码上”监督,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居民管理
左家庄街道地处朝阳区西部,辖区目前共有11社区,且多为老旧小区,周边各类服务场所众多,呈现“五多”(七小场所多、驻区单位多、社会单位多、商务楼宇多、老旧小区多)的特点,其中沿街的商户达到516家。2021年以来,街道重构“门前三包”组织体系,搭建数字平台,以地理信息、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为载体,通过测绘手段为辖区商户建立二维码“身份证”,打通数据共享渠道,实现了辖区商户数字化管理“全覆盖”。
数字化作为现代创新服务模式改革迭代升级的生命线,“一码共治”科技手段,改变了过去责权关系不明确的问题,辖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既能提升门前治理水平,又能形成处理流程透明闭环。
“门前三包”星级评价是基层治理的最小空间单元,通过“扫一扫”的智慧管理新模式,通过系统自动关联、定位、处理、反馈等,激活了辖区商户的“神经单元”,居民可以清晰的了解“门前三包”的范围、职责、星级评定和“企码”。“企码”作为身份标识和快捷入口,商户扫码完成自检,市民扫码上报问题和街乡人员扫码完成巡查,将“门前三包”、垃圾分类、燃气检查、控烟管理、疫情防控等各项内容得以解决,达到“一码多查、一查多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效果。
目前,辖区516个“门前三包”公示牌已全部安装完成,449家商户责任人进行绑定,对商户宣传、培训100%覆盖,商户“门前三包”自检率由30%提升到97%。
“码上”融合,用智能化手段关怀辖区居民
街道从城市有机体、生命体的角度出发,通过数字化、信息化将管理者、服务者和社区居民连接起来,将辖区11个社区也完成了社区赋码,累计收集社区内物业总数79家,覆盖了“门前三包”、垃圾分类、物业管理、堆物堆料、暴露垃圾、控烟管理、疫情防控等内容,居民可扫码快速了解产权单位、物业单位、房屋底数、流动人口底数、疫苗接种底数、垃圾桶站、电动车信息、包楼社工、包片民警、包片执法队员、便民服务圈覆盖等数据,居民进行服务电话查询、问题上报,提升群众便利度、满意度,实现基层治理“全覆盖、全跟踪、全掌握”。
数据是冰冷的,服务是温暖的。结合辖区居民需求多样化的特点,“一码共治”平台为居民提供“办事指南”服务,了解居民的困难诉求和“微心愿”,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推动政务服务智能化发展;实时关注辖区重点人群状况,构建基础数据的精准化、动态化管理体系,实现了定位更精准、责任更清晰、流转更迅速的“云上”智慧化管理。
另一方面,街道不断优化和改善辖区人居环境,将“一刻钟生活服务圈”融入“一码共治”平台,打破了传统的参照地理空间提供服务的模式,将参照对象转向以人为本的核心,以住宅生活为原点,让辖区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买菜、买生活用品、吃饭、理发、看病等需求,实现了小需求不离社区,大需求不远离社区。
随着“社区码”的实施,“一码共治”还较好地促进“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主动治理”的转变。打破了信息单一来源、专员采集的管理壁垒,系统上线运行以来,通过扫码上报案件622件,案件办结610件,其中市民上报587件,案件办结572件;巡查上报11件,案件办结11件。为群众广泛、深入参与到城市治理体系中开辟了新途径,消除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边界线”,在“云端”实现“一码共治”。
“码上”管理,用规范化建设满足群众需求
日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标准化评估研究所致函左家庄街道《标准先行“一码共治”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项目,成功入选2021年数标指数全国典型实践50强案例。在这种创新模式下,从商户到街区、从居民到社区,形成左家庄基层治理的精细化、快捷化,联合化、融合化、智慧化,进而将左家庄打造成为数字孪生街区、智慧街区,逐步实现左家庄街道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辖区内还有很多楼宇企业,未来,街道将持续完善“一码共治”治理体系,将监督管理和服务的最小空间单元拓展至楼宇企业,集合“企码”的应用,让街道实时了解本地区企业的情况,并将以“政务码”打造“一码共治”社区政务服务样板,给居民提供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加速未来左家庄精细化管理全面升级,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