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互联网
时间 : 2024-02-06
A+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上,谈到自己最为挂怀的工作,多地卫健委负责人不约而同地提到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更好地提升人民群众就近就医获得感。会议也对以基层为重点推进服务能力建设作出明确部署,要求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立足更加公平可及、更加整合高效,推动体系建设向基层向纵深发展。
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着人民群众首诊、健康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责任,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满意度。近年来,多地以社区为单位推进优质公共服务便利化、精准化、规模化,把公共服务资源有效嵌入社区,打通优质医疗服务进社区的“最后一公里”,为老百姓提供了有力“医”靠。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既是医疗服务“出发第一站”,也是“最后一公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想要解决百姓就医相关问题,就要明确出发点和目标,满足百姓日益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的健康需求,可以社区为中心,服务半径覆盖一定范围,加之完善的设施配套和管理,着力破解“小病大医”的难题。
在北京,强基层就一直是卫生健康工作的重头戏。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11月,北京市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21.3%、较2022年同期增长28.2%,增速明显高于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的变化。随着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北京市分级诊疗效果不断显现,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利实惠。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街道镇国寺北街社区卫生服务站,可让辖区13万名居民就近享受15分钟到达社区医院求医问药的便捷、省心和安心。
对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来说,他们的工作时间通常与医院门诊时间重叠,如果体感不适,只能夜晚急诊或请假调休,且并非所有患者都要到医院诊治。这就要求社区诊疗机构不能只求就诊距离近,还得做到接诊速度快、诊疗能力强、服务质量高。
服务一小步,民生一大步。如今,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实现了双休日门诊和延时服务,并在工作日提供全科门诊延时服务,一系列举措满足了上班族错时就医的需求。特别是工作日晚上的延时服务,做到“人常驻”“灯常亮”,让上班族可以“小病不再拖”。如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工作日的上午11点半至下午1点半提供午间门诊,实现“中午连一连”,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工作日晚间门诊服务,实现了“晚间延一延”。
作为守护群众健康的“网底”和“前哨”,社区卫生服务从有到优,既在覆盖面上“致广大”,也在就诊质量上“尽精微”。
对社区卫生工作者而言,应该把保障居民的健康和利益作为重点,诊疗用心、跟进上心、服务热心,让服务更灵活,实惠更多样。比如浙江省杭州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冠心病、慢阻肺、高脂血症等慢性病病种纳入长期处方,还针对各病种分别制订了社区临床管理路径,从首诊评估到用药回访、复诊检查都建立了系统规范的管理模式;上海市奉贤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高校共建全覆盖,高校优质资源为建设高质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注入强大动能;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签约老人提供24小时健康服务,必要时上门服务;大连市西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多个国家级中医综合服务区,知名老中医定期进驻……
百姓的健康获得感越来越足,但也要看到,基层卫生健康治理位于国家卫生健康治理“末梢”,打通“最后一公里”仍需付出诸多努力。就我国基层医疗而言,目前仍处于“医疗—社区—居民”的适应过渡阶段。在这样一个“医疗共同体”中,除了基层医疗机构自身发展,更离不开牵头医疗机构的带头作用,促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落地完善,并提供人力、医疗设备、药品等支持,帮助基层实现医疗与公卫服务能力“双提升”,进一步提升居民在基层的就诊意愿。
好办法要出好成效,关键看落实。只有一项项好措施加快落地实施,真正让优质医疗服务“触手可及”,才能形成各级医疗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局面,把基层卫生健康服务切实转化为老百姓的获得感、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