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互联网
时间 : 2023-03-31
A+
“要用好本草考古这把钥匙,让中医药历史活起来,从而解答中医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重要科学问题,阐释人类医药文化的发展与进程,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开辟新的路径。”3月18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主办的首届本草考古学术研讨会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说。
黄璐琦介绍,中国特色的传统药物学在古代称为本草,因此中国的药物考古又称为本草考古。本草考古就是应用现代考古理论与方法,以考古出土的药物及其相关遗存为对象,探索人类与药物的相互关系,揭示人类发展和利用药物的历史和规律,重建中医药文化遗存的时空框架,理清中医药发展历史脉络。
我国对药物遗存的鉴定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2015年,在黄璐琦带领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开始开展本草考古研究,2018年,又将科技考古引入中医药研究,在《科学通报》提出“本草考古”新领域。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副主任袁媛表示,团队前期在本草考古方面开展了诸多探索性研究,也有很多突破性发现。例如,灵芝的起源研究将人类使用灵芝的时间从秦汉时期提前到距今6800年;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地黄炮制品研究,将我国米蒸法应用历史提前至公元前59年。团队还因发现迄今最早中药辅料炮制品,获2019年全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种质与产区是道地药材的核心要素。道地药材的种质或产区发生变迁,将影响临床疗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研究员彭华胜介绍,会上启动了“道地药材源流的本草考古研究”项目,该项目共设立4个课题,拟通过系统调查我国考古出土的本土药材文物、外来药材文物及宫廷药材文物,基本摸清我国药材文物现状,复原药材文物的时空信息;通过建立古代道地药材种质溯源技术体系,完成前胡、大黄、白芍、巴戟天4种代表性道地药材的种质溯源研究;通过建立古代道地药材产区溯源技术体系,完成10种清代道地药材的产区溯源研究,为道地药材正本清源提供考古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