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生网

全国政协委员刘梅林:别让老年病患者“进退两难”

来源 : 互联网

时间 : 2024-03-18

A+

  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刘梅林看到了老年病患者面临的两重困境:想住院,病床难找;病情稳定了,又不愿意出院——“进退两难”。

  这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主任医师解释,很多大医院床位紧缺,并实行DRG(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医保支付方式)管理。与一般科室不同,老年患者常多病共存,虽因某一种疾病入院,但住院后需对多种疾病同时进行处理,超出的花费,医院要自己承担。她呼吁,应该对老年人疾病的考核指标及付费系统有更多考虑,确保老年人的疾病得到合理诊疗。

  “医院收治多病并存、病情复杂的老年患者有可能‘越治越赔’。”刘梅林说。

  与此同时,她理解不少患者和家属的担忧,知道在他们看来,住进医院最保险,很多人“不想出院”。

  刘梅林认为,解决老年病患者“进退两难”的困境,“强基层是必须的”,还要完善慢病评估管理体系,加强分层管理。危急重症疑难病患者,大医院要尽快收治,病情稳定的患者,也能“放心地下沉到基层”。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今年全国两会,她带来一份《关于加强基层老年人慢病管理体系及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

  研究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时,刘梅林注意到,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一项包括:“着眼推进分级诊疗,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加快补齐儿科、老年医学、精神卫生、医疗护理等服务短板。”

  刘梅林说:“国家想做的事和我们临床医生想到一起了,我们要思考如何配合,进一步强化基层医疗服务工作。”

  她认为,人才方面,大医院有职责为基层培养一批具有老年医学专业水准、素质全面的医生,能带领团队为基层患者服务,也能根据患者病情判断是否需要转诊到上级医院并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继续接收;一些经验丰富的退休医生,如果有意愿,在经过培训合格后,可以鼓励到基层医疗机构任职;政策应该支持下到基层的专家,确保“门诊有患者,待遇有保障”;此外,要鼓励加强老年医学学科建设,改变过去老年科“维持会”“万金油”的面貌。

  刘梅林还建议,增加基层药物种类,让患者从大医院出院后,有药可用;大三甲医院的老年医学科建设要在综合内科的基础上有专业特色,而基层医院做好慢病患者和失能失智人群的管理,做好职责划分,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刘梅林很清楚,推动慢病管理下沉基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就不是卫健委一家的事儿了。”她说,“发改委、民政部、医保局、药监局等多部门要在不同层面发力,社会力量也应该参与其中,比如建设基层‘医养结合’机构。”

  在老年医学科从业20多年,刘梅林接诊的很多是80岁以上的老人。她说,到2035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也将步入人生暮年,而他们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她认为,“一老一小”的问题,解决好“一老”,中间一代的负担才能减轻,才敢考虑生育“一小”。“这个问题也许是老生常谈,但需要一直呼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