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生网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信息化多学科协作的重症医学科

来源 : 互联网

时间 : 2021-04-01

A+

重症医学科积极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号召,结合医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规划为指导,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医院确定的发展总体规划和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医院改革与发展两大主题,坚持思想上始终与医院保持一致,积极抓好科室队伍建设及学科建设。

重症医学是现代医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医学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早在1991年6月就率先成立了重症监护病房(ICU),2016年扩展床位至45张,其中包括3个单间病床及收治危重感染性疾病的负压单间病房,2017年正式成立重症医学科,从此走上高质量快速发展的进程,每年收治2800余例患者。2018年成为上海市首批国家级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之一,2020年成为上海市重症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在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圆满完成援助武汉和上海公卫中心任务,科主任李颖川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带领的支援公卫中心重症团队获得“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科室骨干3人获得“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重症信息化建设是近几年来科室的重点项目。由于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快,临床信息量巨大,将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整合到重症患者监测治疗过程的临床信息化系统(CIS)中,必将在重症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科经过2年多的自主研发,深入信息化建设,建立较为完备的全新重症信息系统,未来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网络技术及5G通讯技术,实现全院甚至医疗联合体内重症网络化管理。在医院层面,以重症医学科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手段,建立院级重症医学管理中心,实现全院重症监护病房的同质化、网络化管理。

在高度信息化的基础上,依托我院“国家疑难危重病诊治提升工程”、“骨科临床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项目的推进,努力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重症医学中心。发展重症亚专业医疗组:重症创伤、重症孕产妇、重症超声、重症感染、体外生命支持等符合我院诊疗特色的重症专业。

1、 危重患者的MDT治疗:重症医学科承担医院内重危患者的抢救工作,已开展:严重创伤或大手术后患者的监护与治疗、急性循环功能衰竭、急性呼吸功能衰竭、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多器官系统功能障碍(MODS)、严重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或其他代谢紊乱、心肺脑复苏、脑血管意外、等的诊断、抢救、治疗、护理工作。尤其在救治各类休克、ARDS,急性肺栓塞、坏死性筋膜炎、严重感染控制、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等方面积累丰富的救治经验。

2、 危重孕产妇监护与治疗:作为上海市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之一,重症医学科配合并承担了大量危重孕产妇的监护与救治工作。近几年已成功救治各类危重孕产妇,包括妊娠合并门静脉血栓、肺栓塞、系统性红斑狼疮、高脂血症胰腺炎,肺动脉高压、感染性休克、DIC、HELLP综合征等,其中不乏从其中不乏从外院转来的患者,还有多名外籍孕产妇。

3、 重症患者护理与早期康复:快速康复外科(ERAS)的理念和措施已在外科许多疾病的治疗中获得成功,主要是通过多模式调节与控制围手术期的病理生理变化,减少手术所致的应激反应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从而加速术后康复。重症患者在ICU内的早期康复亦是目前现代重症医学领域关注焦点之一。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是“上海市重症护理实训基地”之一;也是“上海市护理巾帼文明岗”。ICU护理团队不仅要每日完成繁重的护理及治疗任务,还要协助重症患者早期进行康复锻炼,在每日探望时间指导部分患者家属学习如何帮助患者施行早期康复措施,并对清醒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以保证危重患者的心理与身体同步早期康复。

4、 危重患者TDM精准药物治疗:对特殊用药开展目标药物浓度监测(TDM)及药物相关基因突变检测,以其丰富的现代药学知识与重症医学科医师一起为危重患者制定合理有效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避免药物间不良的相互作用,解决影响药物治疗的相关因素等问题;并且在一些特殊用药患者出院后,提供临床药学门诊随访和用药指导,最大限度的为患者合理用药和用药安全提供保障。

5、 完善细化临床应急与救治预案,应对突发事件:规范常见烈性病原体感染的诊断、治疗、防护流程;启动与其他科室(感染科、呼吸内科、微生物室等)联合培训与交流制度,组织不同科室医护人员联合建立常备突发传染病应急队伍,制定应急预案,视医院安排应对传染病等突发事件。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重症医学科不仅派出骨干力量支援武汉“前线,还组建团队进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持续奋战在抗疫救治第一线,圆满完成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任务。(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供稿 案例号:29310272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