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互联网
时间 : 2024-04-15
A+
目前,心衰已成为心内科常见疾病。一旦发病,患者会产生严重不适症状,并且心衰容易反复发作,导致残疾甚至死亡。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杨杰孚教授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心衰防治水平,构建多学科协同诊疗模式,创新心衰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手段,降低心衰的发病率、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衰,即心力衰竭,是诸多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死亡率高、预后较差,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心衰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等,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杨杰孚介绍,一旦确诊心衰,患者要严格遵循医嘱,科学用药,定期复查,以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心衰患者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减少高盐、高脂肪类食物的摄入,减轻心脏的负担。
在杨杰孚看来,提升心衰诊疗与防治水平最迫切的工作是推动分级诊疗,助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医疗机构是心衰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加强基层心衰中心建设对提高心衰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登记的基层心衰中心涵盖多个层级的医疗机构,不仅具备先进的诊疗设备,还拥有专业的医疗团队,可以为心衰患者提供全面、精准的诊疗服务。”杨杰孚说。
杨杰孚认为,近年来,多学科协同管理在心衰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涉及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异常,因此,单一学科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全面解决心衰患者的所有问题,需要心内科、心外科、血管科、药学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协同管理,加强对心衰的综合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