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互联网
时间 : 2023-05-18
A+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60年来,我国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中国援外医疗队以精湛的医术抚平患者的伤痛,用健康中国的实践经验,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CT照得模糊不清,手能摸到的肿块B超愣是显示不出来。病人随时可能休克。“只能靠自己。”第32批援助桑给巴尔医疗队队长、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赵小军决定放手一搏,凭借经验给病人进行“盲扎”。最终,患者化险为夷。
看不好的病,找中国医生!这在非洲很多国家已成为一种共识。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1963年4月,第一支中国援外医疗队奔赴非洲阿尔及利亚。60年来,我国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中国援外医疗队以精湛的医术抚平患者的伤痛,用健康中国的实践经验,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员的回信中表示:“你们在中非克服工作生活上的困难,用心服务当地民众,既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
科技日报记者近日联系多位曾到过非洲或正在非洲援助的医疗队员,听他们讲述援非故事,以期带领读者感受中国医疗队60年的光辉历程。
仁心仁术——精湛技艺打“硬仗”
这是一个比足球还大一圈的肿瘤,让人难以想象怎么肿瘤长到这么大才来做手术。手术在缺乏现代影像技术的条件下进行,持续4个多小时,赵小军竭尽全力处理各种复杂难题。
在非洲,很多中国外科医生打过生平最意想不到的“硬仗”。打赢它不仅要有“一把刀”的精准和细致,还要有克服艰苦条件的耐心和力量。
在另一场“硬仗”中,中国医生用高超的技术为患者留住了最美的青春。
“28岁的宪兵小伙,整个面额部从头皮撕脱下来,如果实施普通外科缝合,一般会留下疤痕。”作为一名曾前往加蓬共和国的援非医疗队队员、西安市中心医院眼科主任杜兆江进行缝合的显微手术一般以微米为单位,他相信自己能够让患者的皮肤尽量恢复如初。
一秒钟被拉得很长,一毫米被放到很大,细若芒尖的银针穿梭往复,既要保证供血通畅,又要顺应肌肉走向。6小时之后,缝合结束。三天后,加压包扎的纱布取下,小伙子看到了自己的脸,悬着的心终于放下,6个月后,很少人能够在这张脸上找到曾经被撕脱的痕迹。
“后来他也经常来看我,看到他仍旧帅气的样子,我也很开心。”杜兆江说。
60年来,中国医生在非洲大陆上不知做了多少台手术。他们竭尽全力、救死扶伤,用医者的仁心仁术化解患者难以计数的痛苦,挽回无数生命。
60年来,援外医疗队坚持因陋就简,迎难而上,千方百计克服各种困难,尽最大努力为受援国人民提供一流的医疗服务。
全力救治之外,中国医疗队秉持“健康融入万策”的理念,希望更进一步从根源上改变这里的健康生态。
“为什么我们在这里接诊的肿瘤患者大都处于晚期?因为这里的早筛、早诊体系不完善。”赵小军说,“我们的任务不会局限于医疗服务,我们也尝试去做教学和科普等工作,改善当地人健康状况。”
作为队长,赵小军带领全队积极和桑给巴尔卫生部、教育部、福利部联系,策划旨在改变当地人口腔习惯的科普活动、在当地的医学院校开设专业培训课程。“过几天我们的队员就要去当地唯一的医学院授课了。”赵小军说,当地从业者的职业规范意识有待提高,希望从医学院的学生入手建立职业规范和责任感。
乐观积极——用智慧和勇敢化解危险
尽管杜兆江后来和宪兵小伙成为了朋友,但却从未让宪兵小伙知道因为这场手术他默默服用了一周艾滋病病毒阻抗药物。
“受伤严重,皮肤创面大,伤口不规则,缝的针数远超过一般眼科手术,一不小心自己扎到了手。”杜兆江回忆,“非洲艾滋病高发,当时确实比较紧张,但又不能中断手术。”
手术过程中的杜兆江没有把担心表露出来,他只是赶紧脱下手套,使劲挤了挤手上出血的地方,对手进行消毒处理,然后继续完成手术。
做完手术后,他首先去化验室做了抽血化验,为患者也做了,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非洲检验科的效率也是急不来的,为了避免意外发生,我坚持吃了一周的艾滋病病毒阻断药物。”杜兆江说,所幸并未感染。
这样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在非洲,每一百人中大约有2—3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不止艾滋病,疟疾也防不胜防。
对此,第4批援冈比亚医疗队队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副教授郭权深有感触:“我是一名妇科大夫,但作为队长不仅要斗疟疾还要会治蛇毒,曾有援外人员感染了十分危险的脑型疟疾,好在患者年轻,底子好救了回来。到后来,我从蚊子的颜色和腿上的花纹就能分辨出蚊子是不是疟蚊,有没有传染性。”
在冈比亚接受手术,患者并不会被强制进行艾滋病病毒、肝炎病毒等病原体检测,为了预防手术感染,医疗队希望通过防护手段对队员进行保护。“开始我们写了很多预案,比如做手术穿上隔离衣、戴着面屏,后来却发现这些措施根本不现实。”郭权说,“手术室的7个无影灯泡只亮3个,遇到精细的手术还需要医助用手机来照明,手术时一出汗,加上光线不够,根本看不清,难以顺畅操作。”
“我们每个人都会配备艾滋病病毒阻抗药物,但它对肝脏损伤大,能不吃就不吃。”郭权说,为了做好手术,必须去掉防护装备,防感染又要求做到万无一失,因此,只能在流程上想办法。比如助手递送手术刀、剪刀等器具时,不直接传递,而是放在台子上由医生取用。
无论是面对艾滋病病毒、疟蚊,还是时常出现的毒蛇,中国医生以智慧和勇敢化解着大量的危险。
第23批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队长、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张志韧说:“非洲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与国内相比差距很大,出发前,我们需要做好身心准备,锻炼好身体,有面对未知困难和挑战的底气,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乐观,胜任艰苦环境中的紧张工作。”
不畏挑战——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接受科技日报记者视频采访时,正在马里共和国的中国医疗队队员、浙江省人民医院生殖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黄琼晓刚刚做完一台腹腔镜手术还没来得及换上便装。一身天空蓝的手术衣上,印在左侧胸前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在非洲患者心目中,这身装束代表着先进技术、高水平诊疗和对久治不愈、疑难杂症的举重若轻。
“没有可靠的检查手段、缺乏强效的抗生素、没有先进的治疗方案,我们也时常感到生命的脆弱无力。”黄琼晓说,正因为这样,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设备、体系,进而为非洲创造出更好的医疗条件愈发迫切。
在2020年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中国承诺要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提升非洲当地医疗技术水平的工作持续开展。
“之前我们对马里方面提出建设辅助生殖中心的需求感到很意外,来了之后才明白,当地生殖健康问题比较严重。”黄琼晓说,她此行的任务除了日常诊疗,还需要协助马里建设第一家公立医院辅助生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