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互联网
时间 : 2024-06-01
A+
扣好青少年人生的第一颗纽扣,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育人义务。育人的场所除了教室,学校食堂也是全体师生必修的大课堂。
传统的中小学食堂,习惯于让教工和学生分开用餐。这样的设计节约了教工排队打饭的时间,也避免了学生的喧哗,便于教工同事之间在用餐期间的交流。
师生食堂分设,在师生之间竖起来一道无形的墙,学生难以了解老师的用餐方式,老师也失去了一个观察学生的机会。拆掉师生用餐的围墙,应该是新时代育人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据报道,珠海正逐步取消市直属学校教职工食堂,目前该市已有57所学校全面取消教职工食堂,推行师生“同餐同菜同价”,以往学生吃“大锅菜”、教师吃“小锅菜”的现象正在转变。
“大锅菜”和“小锅菜”变成了“一锅菜”,让中小学生提前享受到大学校园的饭菜待遇。这样的新闻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成了公共话题。
取消教工食堂如何影响师生关系,网友们各抒己见。有的称赞这个举措:“为人师表不光是一句口号,更是行动。”“老师和学生一桌吃饭,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也有网友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学生并不想吃饭放松的时刻遇到老师,同理老师也不想看到学生。”
取消教工食堂举措到底怎么样,网友们心里有杆秤。点赞,是大多数网友的态度。珠海取消教工食堂成为公共话题,在于师生同餐从家长和学生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取消教工食堂,彰显的是师生同餐的范导价值。
学校不仅仅是知识传承的地方,也是将青少年从“萌芽状态”摆渡到成熟状态的场所。传承知识,学高方可为师;全面育人,身正才能为范。知识传承,可以通过试卷测量,品行教育,更多在于老师群体的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的实质是行为调节。调节学生的行为,更多依靠教师的行为示范,让学生掌握无法言传的缄默知识。师生同餐,为教师范导学生提供了理想的实践场所。
师生同餐,彰显了言谈举止的范导价值。对学生来说,食堂是个“大社会”,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人同聚一堂,每个人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选择打饭的窗口,可以自主选择用餐的座位。在排队和吃饭期间,交流不受太多的限制,轻松自在的环境,适合展示各自的自然状态。不过,大声喧哗、不拘小节之类,可能会放大学生的任性。
随着教工食堂取消,师生同餐会让学生有更多“禁忌”,如果不注意个人的言谈举止,一旦被自己的老师撞上,可能就要被批评。同样,师生同餐,老师们也要注意个人的形象,用得体的方式调节学生在公共场所的行为方式。
师生同餐,彰显了规则意识的范导价值。师生同餐,可以看作是一门全校师生共修的规则意识普及教育课程。学校的每一个食堂,都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大课堂”,早中晚用餐时间,也是规则意识普及教育“开课”的时间。在公共场合应该遵守什么样的秩序,通过师生同餐,让更多的中小学生接受无形的规则教育。
规则意识不是借助批评就可以完成教导的,这种意识的启蒙和培育,还在于教师群体的以身作则。师生同餐,如何做到师生相互尊重,如何跟打饭的师傅交谈、领取餐盘和收拾餐桌,如何在拥挤的空间对陌生人谦让,这样的“潜规则”不是天生的,需要家长和老师反复示范,调节不遵循公共秩序的不良习惯,塑造中小学生的规则意识。
师生同餐,彰显了校园文化的范导价值。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校训是用来塑造学生观念、调节学生行为的准则。比如,湖南岳阳平江中学的校训“向前看,改旧误,只创造,毋剽窃”,倡导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过失,不断追求创造。这样的校训,也成就了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
学生对校训的理解是朦胧的,师生同餐,老师们有机会把本校的校训实践应用到用餐中。老师们对校训的理解不同,创造性应用的方式不同,通过公共场所的实践示范,让学生根据他们的审美趣味选择可以模仿的对象。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既调节了学生的文明行为,也创造着学校的食堂文化。
推行教育改革,未必一定要是轰轰烈烈的“大举动”。像珠海取消教工食堂这样的“小规定”,同样可以起到教化学生的特殊作用。希望更多地方参考尝试珠海的做法,让学生从师生同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