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北京青年报
时间 : 2025-10-21
A+
还没来得及细品秋天的味道,一股强冷空气杀到,直接将夜晚最低气温“砍”成个位数。据媒体报道,连续的低温大概率让北京“一键入冬”。这种剧烈的温度波动,正悄悄给心脑血管埋雷。中医认为“寒主收引”“寒凝血瘀”,气温骤降,患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就会上升。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对于心脑血管的日常养护,巧妙运用餐桌上的“药材”,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起到平和持久的调理作用。应对降温,中医医生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些有助于维护心脑血管健康的“暖心”食谱。
活血化瘀 血管的清道夫
心脑血管疾病的核心病机之一便是“血瘀”,即血液运行不畅,脉络瘀阻。以下这类食材能活血、散结、通络,如同为血管做日常的“大扫除”。
山楂——化瘀消食的“红珍珠”
山楂性微温,味酸、甘。归脾、胃、肝经。
山楂不仅是消食导滞的佳品,尤其擅长消化油腻肉食之积,其活血化瘀的功效更为历代医家所推崇。《食鉴本草》指出它能“化血块,气块,活血”。现代研究表明,山楂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等成分,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降低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对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有明确的辅助治疗作用。
山楂茶 取干山楂片10克,决明子5克(捣碎),一同冲泡,代茶饮。此茶兼具活血、降脂、通便之效,非常适合饭后饮用。
山楂粥 粳米100克煮粥,待粥快熟时,加入山楂干15克或鲜山楂果5颗(去核),再煮10分钟即可。可作早餐,温和而持久。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山楂酸度较高,胃酸过多、胃溃疡患者慎用;孕妇不宜多食,因其有收缩子宫的作用。
黑木耳——素中之荤的“血管卫士”
黑木耳性平,味甘。归肺、胃、肝、大肠经。
中医认为黑木耳能补气养血、润肺止咳、活血止血。其富含的木耳多糖具有显著的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它就像一位温柔的清道夫,既能疏通血管,又不会过度耗伤正气。
凉拌木耳 泡发好的黑木耳焯水后,与蒜末,少许生抽、醋、香油凉拌。简单清爽,是佐餐佳品。
木耳炒山药 黑木耳与山药同炒,一黑一白,一活血一补气,是心脑血管病人理想的日常小炒。
红枣木耳汤 黑木耳、红枣各适量,加水炖煮至软烂,加少许冰糖。此汤补血养血的功效更佳,适合兼有血虚证者。
大蒜——温通散结的“抗生素”
大蒜性温,味辛。归脾、胃、肺经。
大蒜能行滞气、暖脾胃、消癥积。其辛辣气味来源于大蒜素,研究表明,大蒜素能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
食用小窍门
秋冬季节,熟吃大蒜更为温润,能减轻对胃肠的刺激。在炖肉、炒菜时加入几瓣大蒜,不仅能去腥增香,更能取其温通之性。可将大蒜捣成泥,暴露在空气中氧化片刻,待生成更多大蒜素后,用于调味。
醋——软坚散结的“引经药”
醋性温,味酸、苦。归肝、胃经。
醋能散瘀血、消食积、解毒。中医认为“酸入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从而间接促进血液循环。用醋炮制食物,有软化血管、降低血压之效。
醋泡黑豆或花生 将炒熟的黑豆或生花生米浸泡于陈醋中,一周后即可食用,每日食一小勺,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保健方。
醋熘菜品 如醋熘白菜、醋熘土豆丝等,开胃健脾,兼取醋的活血之效。
滋阴养血 身体的润滑剂
秋冬燥邪当令,易耗伤人体津液,导致阴血亏虚。阴血是构成血液和滋养身体的基础物质,一旦不足,血液便会变得浓稠,运行受阻。滋阴即是增水行舟。
山药——平补三焦的“神仙之食”
山药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
山药能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气阴双补。它上能补益肺气,中能健运脾胃,下能滋补肾阴,且性质平和,不寒不燥,补而不腻,是平补之佳品,非常适合脾胃虚弱、气阴不足的老年人长期食用。
山药粥 最简单有效的吃法。将山药去皮切块,与粳米同煮为粥,可作为每日主食。
清蒸山药 洗净后直接蒸熟食用,能最大程度保留其原汁原味和营养成分。
炖汤 在炖煮鸡汤、排骨汤时加入山药,能使汤品更富营养,补益效果更全面。
百合——清心安神的“润肺佳品”
百合性微寒,味甘。归心、肺经。
百合能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对于秋冬季因干燥导致的干咳、皮肤干燥,以及因心阴不足引起的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神思恍惚有极好的缓解作用。心脑血管患者常伴有焦虑、失眠,百合尤为适宜。
百合银耳莲子羹 经典的滋阴安神甜品。银耳、百合、莲子同煮,羹成后加冰糖调味。每晚食用一小碗,有助于改善睡眠。
西芹百合 一道清爽的炒菜,百合的润与西芹的纤维相结合,利于通便降火。
黑芝麻——补益精血的“乌发之王”
黑芝麻性平,味甘。归肝、肾、大肠经。
黑芝麻能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和卵磷脂,这些成分对延缓血管老化、保持血管弹性、润泽肌肤、缓解老年人肠燥便秘非常有益。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其乌发功效也正是源于其卓越的补血能力。
食用小窍门
一定要碾碎后食用,因为整粒的黑芝麻难以被消化吸收。可以购买黑芝麻粉,或自己将黑芝麻炒熟后研磨,每日一勺,加入牛奶、粥或酸奶中。
海参——填精益髓的“海洋活化石”
海参性温,味咸。归肾、肺、大肠经。
海参能补肾益精、养血润燥。它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酸性粘多糖,对于精血亏虚、体质虚弱的心脑血管患者是极好的滋补品,尤其适合术后、病后恢复期食用。
食用小窍门
泡发后,可用于葱烧海参,或与小米一同熬制成海参小米粥,滋养胃阴,补益肾精。
温阳散寒 体内的小太阳
在滋阴的同时,需要适当的温阳食材来充当“发动机”,推动气血在经脉中顺畅运行,从而抵御外寒,防止寒凝血瘀。
生姜——解表散寒的“厨房良药”
生姜性微温,味辛。归肺、脾、胃经。
生姜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其辛温之性,能畅通气血,驱散寒邪。早晨阳气初生之时,服用生姜最能激发人体阳气。
红糖姜枣茶 生姜3-5片,红枣5颗掰开,红糖适量,一同煮沸后代茶饮。是秋冬驱寒暖胃、预防感冒的经典茶方。
作为调味品 炒菜、炖汤时多放几片姜,不仅能去腥,更能起到温中散寒的作用。
肉桂——引火归元的“温阳高手”
肉桂性大热,味辛、甘。归肾、脾、心、肝经。
肉桂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它是温补肾阳、引火归元的重要药材。对于肾阳虚衰所致的畏寒肢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以及寒凝经脉所致的胸痹(心绞痛)、腹痛有很好的效果。
肉桂苹果茶 苹果切块,与肉桂棒一同煮水,酸甜中带有温暖,非常适合下午饮用。
肉桂粉 在炖肉、煮咖啡、烘焙或煲汤时撒上少许肉桂粉,能增添风味,更能温暖下焦,促进循环。
羊肉——温补气血的“血肉有情之品”
羊肉性温,味甘。归脾、肾经。
羊肉是秋冬温补的首选肉类,能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它补益的力量比植物性食材更强,能直接补充气血,温通经脉。
当归生姜羊肉汤 出自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温经散寒、活血养血的顶级药膳。取羊肉500克,当归20克,生姜30克,一同炖煮至肉烂。此汤特别适合阳虚畏寒、血虚腹痛者,但体质偏热、舌苔黄腻者不宜。
本组文/司远(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
三款代茶饮 养护心血管
气温骤降, 心脑血管最怕“冷刺激”。对于秋冬季的心脑血管养护,我们既要掌握“滋阴润燥、温阳通脉”的总原则,又要学会在琳琅满目的食材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药食同源”之品,将它们巧妙地融入一日三餐。在此,为您推荐几个操作简单方便的代茶饮:
改良版“五汁饮” 梨汁、荸荠汁、藕汁(或甘蔗汁)适量混合,温服,能甘寒清热、生津止渴。
山楂决明子茶 山楂10g(消食化积、活血化瘀),决明子10g(清肝明目、润肠通便),适合血脂偏高、便秘者。
三七丹参茶 三七粉(有活血止血,不伤正的特点)与丹参(活血调经,清心除烦)搭配,是经典的活血化瘀组合,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