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生网

“想让更多孩子走出无声世界”

来源 : 互联网

时间 : 2023-11-26

A+

  偶然路过聋哑学校,看到孩子们打手语时飞舞的手指……因为这一幕,赵小平辞去工程监理的工作,转行成了一名语训老师。日前,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21年来,赵小平累计帮助了600多名听障儿童开口说话。他说,想让更多的孩子走出无声世界,融入社会。

  在游戏中学习教孩子模仿动物叫声

  今年53岁的赵小平是陕西宝鸡人,在30岁前,他一直做着工程监理的工作。2001年的一天,他路过一所聋哑学校,看到里面很多小孩都在用手语交流。孩子们青涩的脸庞和飞舞的手指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就真的没有办法让这些孩子开口说话吗?办法是有的,赵小平身边就有语训老师。了解了语训老师的工作后,为了让更多孩子开口说话,赵小平毅然辞去工作,转行专门学习聋哑儿童语训康复课程,并边学习、边实践。

  2002年,赵小平在宝鸡岐山县创办了语言康复中心,学生中有一个7岁的女孩让他印象深刻。据他介绍,黄婷的母亲是聋人,父亲靠打零工维持家庭开支,家里实在拿不出钱给孩子做康复,他就决定免费帮她训练。当时,经过20天的发音训练,黄婷就学会了说“爸爸”“妈妈”等简单词汇和短句。

  一天下午,黄婷的父亲来到赵小平的康复中心,从门外观察着女儿的一举一动。赵小平看到了,就对正在院子里玩耍的黄婷说:“爸爸来了,快叫爸爸!”黄婷叫了一声“爸爸”就朝门口跑去。“当时她叫了特别大一声‘爸爸’就扑在她爸怀里。黄婷的父亲年纪大了,头发也白了,泪流满面地抱着孩子,很久都没回过神来。”看到这一幕,站在一旁的赵小平深受触动。

  赵小平告诉北青报记者,他刚接触听障康复的那几年,国内的人工耳蜗还不普及,听障儿童需要佩戴助听器。佩戴了助听器的孩子听力水平还是和正常儿童差距很大,对声音的察觉力很微弱。赵小平教这些孩子开口说话,先从视觉开始,然后触觉,最后是残余听力。“一方面,通过孩子本身的听力来尽可能开发他对声音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触碰发声部位,让他感受声带振动的强度变化来学习发声。”

  赵小平先是和小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让他们信任老师,然后在平常的课堂教学外增加了一些游戏互动环节,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学习语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也是。那时候,我们带着孩子们看小狗小猫,教他们‘小狗是汪汪叫,小猫是喵喵叫’,教他们模仿,让他们的学习先从生活化的内容开始。”

  曾在贵州大山里挨家挨户寻找听障儿童

  2005年,一位外地家长询问赵小平能否来贵州设立听障儿童康复中心,他了解到当地对此有需求,考虑了很久,下定决心来到了贵州。

  刚到贵州的时候,招生成了问题。赵小平在当地残疾人联合会的帮助下,深入大山的农村挨家挨户走访,第一届也只招到了七八名学生。但他并没有因此气馁,仍旧认真地教着这些孩子们。虽然最后只有两三个孩子顺利完成康复训练,并学会了讲话,但是家长们之间的传播也帮赵小平做了广告,渐渐地,学生越来越多。

  “康复中心的场地、老师配备及教学工作开展都跟幼儿园不一样,需要花费更多心思和人力。”赵小平表示,相比普通的幼儿园,康复中心收费并不高,600元包含学费和生活费,还可以免费体验20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后再决定交费。

  2009年底,赵小平开始筹备在黔东南州开办天使聋儿语言康复中心。过了春节,他就在黔东南的农村里挨家挨户寻找听障儿童,希望家长能让这些孩子接受康复训练。“刚开始那两年真的是最艰难的时候,当时我跑到大山里去招生都是带着病下去的,东西吃不下去肚子也痛。2011年的时候直肠穿孔,但是当时忙着跑来跑去招生,也顾不上,想着吃点药就好了。”

  当时的赵小平全身心都扑在康复中心的建设上,精力和财力都紧张。他一直拖到2011年4月才看了医生,结果检查出了直肠癌。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他在重庆的医院进行了3次手术和8次化疗。术后护理期间,他放心不下孩子们,没多久又回到了贵州。

  “所幸我现在身体没有大碍了。”赵小平说。

  当事人:只要身体允许就会一直教下去

  18日晚,北青报记者联系到了贵州凯里的王女士,她的儿子小潘在出生六个月的时候发现有听力障碍。“我自身文化程度也不高,当时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清楚有康复中心这种地方。”王女士说,儿子四岁时做了人工耳蜗手术后,医院安排对接康复中心,他们遇到了赵小平。

  王女士说,小潘因为年纪小,一开始不愿意去康复中心,在赵小平耐心的教导下,孩子熟悉环境后越来越喜欢去练习。回忆起儿子练习发声说话的那段时间,王女士表示,她非常感谢赵小平。“赵老师特别有耐心,孩子学了半年就能比较流利地说短句了。”

  之前王女士在家给儿子训练,因为不够科学规范,效果甚微,赵小平为了加强小潘的发声和发音,晚上会把他留下来单独辅导。同时,赵小平也给王女士做了单独辅导,让小潘在家里也能不断进行强化训练。“现在孩子读二年级,和同学的交流、学习都没问题,和正常孩子一样。”王女士说,孩子现在的表现已远远超出了她的预期,“我从来没想过他能去正常的学校读书,还能适应得特别好。”

  赵小平介绍,康复中心目前有23名老师,但学生数量减少了,基本稳定在八九十个左右。“越来越多家长认识到对聋儿学说话提前干预的重要性了,积极治疗的主动性更强了。以前我们这里是六七岁的大童比较多,近些年是三四岁的小龄儿童多一些。”

  赵小平告诉北青报记者,他办康复中心的初衷就是想让更多的孩子走出无声世界融入社会,“只要身体允许就会一直教下去。”

  据了解,21年来,赵小平一直耐心带着孩子们一点点从单音节词开始,再到后来的多音节词和简单句子,教他们一点点学会说话,学会和人交流,累计教会600多名听障儿童开口说话。转眼间,那些孩子很多都已经长大。赵小平说,接受过完整康复训练的这些孩子都很好地融入了社会。

  文/本报记者 戴幼卿 实习生 谭丹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