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北京青年报
时间 : 2025-11-12
A+
每当孩子写作业遇到难题想放弃时,我总忍不住帮他解答;每当他和同学闹矛盾向我倾诉时,我也总立刻出面调解。作为家长,我总想着替他把路铺平、把坑避开,可内心有时也很纠结。这样护着他,等他将来独自面对风雨时,还能扛住吗?孩子最终又会走向怎样的人生呢?
专家观点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大兴实验小学心理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赵佳:部分家长试图以“全方位保护”为孩子扫清成长障碍,从生活琐事到人生规划全程代劳。但从发展心理学来看,这构成了心理发展悖论:家长越规避风险,孩子越缺失应对能力;越铺平道路,孩子越难有独立底气。
这种悖论的核心在于部分家长混淆了“保护”与“包办”。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孩子成长需在“现有能力”与“潜在能力”间搭建桥梁,且必须自主完成。家长若过度代劳,会让孩子困在“现有能力”舒适区,无法迈向成长区。独立能力与抗挫力并非“长大就会”,需在解决问题中练就,过度代劳只会让孩子错失成长机会。
作为家长,可以从四个方面改进。第一,学会“放手”,归还“小事权”。从生活里的小事开始,让孩子自主选择、承担责任。
第二,允许“试错”,保留成长“练习场”。孩子成长中的“坑”,如学骑车时摔跤、与同学闹矛盾,都是能力发展的机会。家长别急于“填坑”,而应引导孩子学会解决,使孩子在探索中积累能力。
第三,减少“包办”,引导自主思考。避免直接替孩子解决问题、给答案,而是多问“你想怎么办”。
第四,多加“鼓励”,肯定努力过程。孩子做得好时,不笼统夸“真棒”,而是肯定其努力。孩子没做好时亦不指责,而是帮其寻找改进办法。这样能帮孩子建立信心,形成“失败=成长机会”的认知,培养心理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