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生网

药物联合氢气治疗将为糖尿病心脏病患者带来福音

来源 : 互联网

时间 : 2023-02-28

A+

糖尿病性心脏病是指在糖尿病的糖、脂肪等代谢紊乱基础上发生的心脏大血管、微血管、心肌及植物神经紊乱病变,包括糖尿病性冠心病、糖尿病性心肌病、 糖尿病自主神经紊乱等,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至严重心律不齐、急性心肌梗死、心衰甚至猝死等。

糖尿病心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着较高的致残致死率,动脉粥样硬化占糖尿病病死率的80% ,而糖尿病的住院患者中75%有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性心脏病的治疗无特效药物,因此早期重在预防,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严格控制高血糖等危险因素,另一方面,积极寻找能够改善早期微循环病变的药物。

改变生活方式

糖尿病患者合理控制饮食,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患者,应严格控制总摄入热量,减少脂肪摄入,以低脂肪饮食为主,戒烟限酒,增加体力活动等。

积极治疗糖尿病

作为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子,糖代谢紊乱对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国内外多项研究的支持。

降糖药物中,倾向于双胍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这两类,因为它们会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起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保护心脏的作用。胰岛素的使用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中能起积极抗炎症和抗血栓形成作用。新型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即二肽基肽酶抑制剂( DPP-4)不仅有较好的降糖效果,且可改善心室重构、改善心肌代谢、减少心肌梗死面积等作用。

在降糖药物的选择上,应避免一些有可能增加糖尿病性心脏病发病风险的药物,如噻唑烷二酮类可引起水钠潴留而增加细胞外容量,包括血容量,可能会增加引起心力衰竭的风险,因此应避免使用。

控制高血压

研究表明,糖尿病伴高血压者,收缩压每下降 10 mm Hg,心血管并发症可明显减少24% ~ 56% ,心肌梗死的发生降低21% 。

在降压药物的选择上,糖尿病患者起始或早期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 RAS) 抑制剂降压治疗会带来益处,ACEI 类药物及ARB 类药物对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无症状的糖尿病患者,能改善舒张功能障碍的超声心动图参数。作为糖尿病患者首选的降压药物,这两类药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降脂治疗

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血脂异常,表现为血清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增高等。

研究发现降低血胆固醇可使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42% ,使冠心病突发事件减少55% 。多项指南均建议,糖尿病是冠心病的危症,降低LDL-C是治疗的首要目标。

糖尿病患者为改善血脂,推荐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减轻体重( 如有指征);减少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n-3 脂肪酸、膳食纤维、植物固醇/甾醇的摄入;增加体力活动。

最新进展:药物联合氢气干预

2022年,我国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心内科、检验科的专家,在《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上,发表了氢气联合二甲双胍,可发挥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我国学者发表的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我国学者首次发现氢气改善了链脲佐菌素 (STZ) 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心脏功能障碍和异常形态结构,并证实氢气通过AMPK/mTOR/NLRP3 信号通路减少心脏焦亡,通过 TGF-β1/Smad 信号通路改善心脏纤维化的作用。此外,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独使用氢气或二甲双胍相比,联合使用氢气和二甲双胍具有更强的心脏保护作用。

由于衰老、肥胖和糖尿病,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及其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在心力衰竭方面,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比非糖尿病患者更严重。糖尿病的并发症,如扩张型心肌病、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我国学者的研究首次表明,吸入氢气可通过抑制细胞焦亡和纤维化,有效减轻糖尿病小鼠的心脏损伤。实验证据表明,氢气通过降低 AMPK/mTOR/NLRP3信号通路减少细胞焦亡,并通过抑制TGF-β1/Smad 信号通路减轻纤维化。另一方面,与单独治疗相比,二甲双胍和氢气联合治疗,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表明氢气可以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以减轻糖尿病造成的心脏损伤。

更多糖尿病问题讨论,欢迎添加作者微信(jinbozhihui1)交流。

参考资料

卫然(综述), 谭永星(审校). 糖尿病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与氢气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3, 48(11):4.

Zou R, Nie C, Pan S, et al. Co-administration of hydrogen and metformin exerts cardioprotective effects by inhibiting pyroptosis and fibrosis in diabetic cardiomyopathy[J]. 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 2022, 183: 35-5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