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互联网
时间 : 2021-04-29
A+
一月前,刘老先生在驾照年审体检时,因胬肉阻碍视力未通过审核,慕名到成都爱尔眼科门诊求助,科主任李晓峰详查后,告知患者翼状胬肉面积大,已越过角膜缘覆盖部分瞳孔,以致影响视力,建议患者行翼状胬肉手术治疗,从而改善视力,患者听从李主任建议决心住院。
术后,刘老先生眼部情况极大程度改善。
据李主任介绍,正常人的眼睛,黑眼珠和白眼珠的分界非常清晰。但是,有的人白眼珠上却长出一块儿多余的肉赘,形状类似于昆虫翅膀一样的三角形,大多数患者不知道该怎么治疗。通常医学上,我们把这种外形类似三角形的肉称为“翼状胬肉”。
什么是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位于睑裂区角膜缘的附近,并且不同程度地侵入角膜,因其形态与昆虫的“翅膀”相似而得名,俗称“鱼肉”,又称“胬肉”。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见,多于20到30岁出现,通常见于眼球内侧,偶尔也可在眼球外侧,有时也同时发生在内侧和颞侧。肉眼即可识别。
一般认为它是一种结膜的弹性纤维组织变性,与日光照射和慢性刺激有关,单眼或双眼受累。翼状胬肉包含有结膜上皮和增生的结膜下纤维血管组织,其主要由位于角膜表面病变顶端的头部,位于巩膜表面宽大的的并向外眦方向延伸的体部,和位于角膜缘的颈部三部分组成。
翼状胬肉的病因
翼状胬肉的确切病因仍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外因中,主要是环境因素,日光中的紫外线、风沙、粉尘、干燥等都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内因主要是自身因素,如眼睛局部的炎症反应刺激等,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也会增加。
环境因素:翼状胬肉多见于温暖干燥的气候。赤道附近气候炎热、日照量大、紫外线强,人群发病率较其他地区明显较高。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紫外线照射,翼状胬肉可能是一种与紫外线暴露有关的球结膜和角膜的光化学变性,紫外线被角膜结膜吸收后引起细胞损坏及随后的细胞增生。另外,其他环境因素可能加重其进展,如电焊工、渔民、农民、海员以及其他户外工作的工人易患此病。
翼状胬肉的分类
翼状胬肉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进展型,即胬肉结膜下方的纤维血管组织宽大、充血、肥厚,体部呈三角形向角膜及巩膜表面延伸,头部明显隆起,侵入角膜表面,严重者甚至遮挡整个瞳孔,从而导致失明。一种是静止型,即胬肉长到角膜边缘上就停止了,它不充血,呈微红色,头部扁平,结膜下方纤维血管组织菲薄透明,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但不自行消退。
翼状胬肉的治疗方法
翼状胬肉的治疗方法取决于患者的症状和病变的进展速度。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静止的、未影响视力的胬肉,建议患者远离阳光、灰尘、风沙,也可戴适当的太阳镜或防护镜减少外界剌激。
1、药物治疗
(1)使用人工泪液减少眼部刺激、缓解干涩症状。
(2)伴有炎症反应时,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局部使用激素。
2、手术治疗
当胬肉进行性向角膜中央发展、患者有明显刺激感、影响患者视力及外观、影响角膜接触镜的佩戴等情况时,需要手术治疗。翼状胬肉手术后有复发倾向,一般在原发翼状胬肉切除后数周至数月开始复发,复发较原发胬肉进展快速。复发率与病变的充血肥厚程度相关。翼状胬肉存在潜在并发症,特别是胬肉复发,复发胬肉比原发胬肉更为严重,因此决不能轻视胬肉手术。翼状胬肉手术治疗的目的也在于切除病变、恢复球结膜和角膜的解剖结构、防止复发。通常有两种方法
(1)单纯切除:单纯切除手术操作方法简单,时间短,但术后复发几率大,所以这种手术通常不建议单独应用。
(2)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这是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术中取患者自体球结膜缝合于胬肉切除后缺损的球结膜处,可有效地减少术后复发,极大程度地改善了患者术后的外观。
此外,术中可根据病情使用抗代谢药物或羊膜,效果安全、可靠。
患者在术后需按医嘱用药,按时复查,避免风沙刺激、揉眼,可佩戴太阳镜保护眼睛;如有眼红痛、畏光流泪、分泌物增多等症状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