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首都儿科研究所
时间 : 2025-04-01
A+
“马主任,谢谢您!在那么危急的时候,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谢谢您让这个家重新有了希望!”2025年3月7日,一对年轻夫妻手捧锦旗,满怀感激地来到首都儿科研究所(以下简称“首儿所”)新生儿外科门诊,向马立霜主任医师表达他们的诚挚谢意。这背后,是一段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故事。
2024年12月,刚刚满月的恩恩(化名)呼吸愈发费力,家长带他在当地医院就诊。完善检查后,恩恩被考虑为双侧肺部肿物,并接受了右侧肺叶部分切除术。然而术后,恩恩不得不依靠呼吸机维持每一次呼吸。命运的考验并未就此停止,2025年1月初,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恩恩病情突然恶化,呼吸极度困难,三凹征明显,胸片显示肺部再次遭受重创——气胸。当地医院对此束手无策,建议家长放弃治疗。但恩恩的家长不愿放弃,经多方了解,他们联系到了首儿所新生儿外科团队首席专家马立霜。马立霜当即表示:“把孩子转到我们这儿来,我们可以救孩子。”
随后,恩恩携带着无创呼吸机通过绿色通道被紧急转运至首儿所。入院后的检查结果让医护人员的心沉到了谷底。胸片显示,恩恩的右肺几乎没有肺纹理,被严重压迫,而左肺内也发现了多个厚壁空腔肿物,其病情复杂程度深深震惊了新生儿外科的医护团队。
就在此时,恩恩的病情急剧恶化,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医护团队迅速行动,争分夺秒开展抢救。开放静脉通路、放置胸腔闭式引流、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每一个操作都关乎恩恩的生死存亡。终于,恩恩的缺氧症状得到暂时改善。
马立霜带领团队对恩恩的病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他们深知,呼吸机只是暂时的救命稻草,要真正拯救恩恩,必须切除压迫肺部的肿物。但手术风险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危及恩恩的生命。
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主管医生吴涛、张伟每天仔细为恩恩查体,及时完善胸部CT检查确定病变范围,并依据血气结果及时调节呼吸机参数,丝毫不敢疏忽。护理团队更是24小时不间断观察恩恩的细微变化,用爱心和耐心守护着这个脆弱的小生命。
术前讨论中,吴涛主治医师话语坚定:“孩子的肿物巨大,手术风险极高。但我们必须尽力一试,这是孩子唯一的希望。”马立霜也指出:“从恩恩的术前CT来看,应该还有胸腔镜微创手术的机会,我们可以尝试先行微创手术,同时随时准备开胸手术,两手准备,争取以最小的创伤,最安全的方案解决恩恩的病痛。恩恩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们一定要尽全力让他重获新生。”
2月18日手术当天,手术室弥漫着紧张气氛。进入胸腔后,医生发现肺部病变巨大,且与周围组织粘连。在马立霜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小心分离病变,每一个动作都谨慎而坚定。最终,手术用时3小时成功完成,共剥离出3块巨大病变。
然而,手术成功并不意味着恩恩脱离了危险。术后他依然依赖呼吸机维持呼吸,但在新生儿外科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护下,仅用时3天就顺利撤除了有创呼吸机,并逐渐平稳过渡,依次脱离无创呼吸机、鼻导管吸氧,恢复自主呼吸状态。术后恩恩的肺肿物病理回报为:肺神经胶质异位,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病变。所幸在医护团队的齐心协力下,恩恩逐渐恢复健康。
3月6日,恩恩的爸爸妈妈带着他去做检查。看到白白嫩嫩、咧着小嘴笑的小宝贝,他们心中满是感激与幸福。他们知道,是新生儿外科医护团队给了恩恩第二次生命,让这个无助的家庭重新燃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