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互联网
时间 : 2025-08-05
A+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肝细胞癌(简称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迎来了治疗的新局面。多项创新突破为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也让我们对未来肝癌的治疗充满期待。
一、手术切除:精准打击,为治愈创造可能
对于早期肝癌患者,手术切除是根治的首选方法。当肿瘤局限于肝脏某一区域,尚未发生转移,且患者身体状况能够耐受手术时,医生会精准地将肿瘤组织完整切除,如同从机体中剔除一颗“毒瘤”。
例如肝切除术,可迅速去除病灶,为患者争取治愈机会。部分早期患者术后五年生存率能达到60%—70%,但手术切除治疗仅适合20%—30%的患者。肝移植术则适用于那些肝功能严重受损、肿瘤符合特定标准的患者,通过植入健康肝脏,让肝脏功能重归正轨,其五年生存率可达75%左右。
二、局部消融:微创治疗,小肿瘤的克星
对于不想经历手术的患者,局部消融技术是不错的选择。它借助医学影像技术,如超声、CT等,像“导航”一般精准定位肿瘤,随后采用物理方法将肿瘤组织凝固坏死。微波消融通过微波让肿瘤组织内水分子震荡产热,“烫死”癌细胞;高强度超声聚焦消融则是将超声波聚焦,在肿瘤部位形成高温,使蛋白质变性、细胞坏死。这种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对肝功能影响小,适用于不能接受手术或手术风险过高的患者。
三、介入治疗:精准打击,中晚期患者的福音
中晚期肝癌患者,肿瘤多已扩散或患者身体不耐受手术,介入治疗此时便能“大显身手”。医生通过导管将化疗药物与栓塞剂注入肿瘤供血动脉,化疗药物直接“毒杀”癌细胞,栓塞剂则阻断肿瘤血液供应,使其因“饥饿”而坏死。对于肿瘤大于5cm,或存在门静脉癌栓的患者,TACE联合其他治疗手段常能取得不错效果。还有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经肝动脉放疗栓塞(TARE)等介入方式,也在局部晚期肝癌治疗中发挥着控制病灶的关键作用。
例如,钇90树脂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通过微创介入方法从肝动脉血管注入钇90微球,微球抵达肝脏肿瘤部位后释放β射线,高效杀灭肿瘤细胞。该技术具有增大余肝和缩小肿瘤的双重效果,副作用更小,还可降低肿瘤复发风险,有机会将不能手术切除的肿瘤转化成可切除的肿瘤。
四、靶向与免疫治疗:协同作战,延长患者生存期
靶向治疗如同给药物装上“导航”,针对癌细胞特定分子靶点,可阻断癌细胞生长信号通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掐断”癌细胞生长与转移的“补给线”。免疫治疗则通过调动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从而清除和杀灭肿瘤细胞。当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联合使用时,它们可以协同作用,更好地抗击肝癌。
联合治疗方案可以使某些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靶向联合免疫治疗可以起到“缓兵之计”的作用,帮助患者延长生命;对于原本无法手术的患者,通过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这种治疗方法可以使肿瘤缩小到可以进行手术切除的程度;对于已经进行了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来说,靶向联合免疫治疗也可以作为一种“保险措施”,帮助预防癌症复发。
五、中医药治疗:减毒增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过去在肝癌的治疗中,中医药常作为辅助治疗的角色,可减轻放化疗、靶向治疗所致的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肝功能损伤等副反应,还能调节免疫功能,降低复发转移风险。
对于早期患者,中医药治疗能降低复发率;而对于中晚期患者,则在提高生活质量、稳定肝功能、调节肝脏内环境等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在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等介入治疗联合应用时,中医药能有效缓解治疗后的发热、局部疼痛等不良反应。对于接受放疗、化疗或靶向免疫治疗的中晚期患者,中医药在减轻肝功能损伤、控制血压升高、改善皮肤病变和消化道症状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六、科学随访与症状自查:肝癌全程守护的“健康哨兵”
肝癌患者在长期治疗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以下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
1、肝区不适,如持续右上腹疼痛、胀痛或钝痛,可能提示肿瘤进展或肝脏炎症;
2、消化异常,如不明原因食欲骤降、腹胀、腹泻,或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
3、黄疸表现,如皮肤、巩膜发黄,尿液如浓茶样,可能与肿瘤压迫胆管或肝功能受损有关;
4、全身警示,如反复发热、极度乏力、牙龈/鼻出血不止,需警惕肝功能衰竭或凝血功能异常;
5、其他重症信号,如腹水(腹部膨隆)、下肢水肿或意识模糊,可能提示病情恶化。
科学随访可早期发现复发迹象,从中医调理、症状监测、生活管理等多维度助力长期康复。
肝癌治疗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多种治疗方法相互配合,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生存希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时注意科学随访与症状自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让我们共同期待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肝癌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