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互联网
时间 : 2022-10-27
A+
无影灯下,他以精湛医术为患者祛除病患;屏幕前,他化身“暖胃大叔”,用大白话讲述防癌抗癌科普知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病区主任田艳涛说:“我心甘情愿,甚至有些痴迷来做医学科普。因为从事胰胃外科专业多年,见惯了中晚期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易。胃癌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癌,完全可以通过科普改变大家的认知,改变生活习惯,降低发病率。”
根据胃癌防治要点,田艳涛提出“做到五心防胃癌”,既通俗易懂,又好学易记。这“五心”分别是:情绪管理要“开心”,分餐用筷要“用心”,高危因素要“留心”,需做胃镜莫“担心” ,胃病患者有“信心”。
田艳涛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病区主任
胃肠道其实是人体情绪的一面“镜子”情绪管理要一张一弛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全国最新癌症统计数据显示,胃癌位居我国癌症新发病例数的第三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发布的2020年最新全球癌症负担数据来估算,全世界有近一半的胃癌新增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都在中国。所以,提高大众防癌、抗癌意识,对提高胃癌早诊率和五年生存率都有着特别积极的作用。”田艳涛说。
田艳涛提出“做到五心防胃癌”,第一点就是情绪管理要“开心”。“胃肠道其实是人体情绪的一面‘镜子’,人体的情绪状态与消化、免疫、内分泌系统紧密联系。当人出现愤怒、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时,机体就会不可避免地经历一次‘炎症风暴’;当人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时,神经活动亢进,产生过量的乙酰胆碱,促进胃肠异常神经的出现,大大增加罹患胃癌的风险。有些朋友遇到烦心事,往往借酒消愁,但是借酒消愁‘胃’更愁。所以,我们面对不良情绪,一定要选择积极的方式进行排解,比如可以和亲人朋友的聊天与倾诉,进行运动,这样才能排解不良情绪。”
田艳涛建议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大家要有兴趣爱好,并保持运动,做到一张一弛来调节情绪。“工作间歇,我督促自己抓紧时间运动,有空就跑跑步,40分钟跑6公里。平时吃完晚饭,如果没有工作安排,和爱人外出散步40分钟,以出汗为第一原则。”尽管工作很忙,田艳涛依旧保持着规律运动的习惯。
胃部不适不能光依靠药物,避开发病诱因不惧检查
在消化肿瘤外科从事了三十多年,田艳涛做了3500多例临床手术。在工作中,他深深体会到对于胃的养护,人们确实存在诸多的误区。
“有一个情况非常普遍,患者一旦出现胃部不适的症状,不去想想诱因或问题在哪里,而是本能地想到依靠药物解决。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大夫,我得吃点啥药?’其实,多数情况是因为工作、生活压力过大,或面临一些重大变故等造成的胃暂时的不舒服,只要去除诱因,比如工作生活中着急上火的事儿解决了,胃自然而然就舒服了;一些与消化不良相关的坏习惯戒掉了,比如大酒不喝了,一天一包烟不吸了,胃也就舒服了。”
这些年,田艳涛明显感觉到,门诊中年轻患者越来越多。“以往20-30岁胃癌患者很少,现在半天门诊都有好几个,胃癌的发病已呈现年龄前移的态势。”田艳涛提到了这类年轻患者的一个常见问题——熬夜刷手机,熬夜工作,其实最伤的是胃。
“熬夜会使身体产生应激反应,应激带来病理、生理变化是复杂的,其对神经、内分泌系统造成影响,使得内脏血管收缩导致缺血,进而导致胃肠粘膜的糜烂、溃疡。另外很多人为了提神,熬夜时会吸烟、饮浓茶、喝咖啡,这也会对胃黏膜造成不良刺激。对恶性肿瘤的生成过程来说,免疫是一个中间环节,熬夜导致胃黏膜病变以及免疫水平降低。如果长期如此,后果不堪设想。”
田艳涛说,胃部不适不能光依靠药物,得消除诱因。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遗传因素等都是可能导致胃癌的危险因素,我们要在生活中多加留心。必要时,去专科就诊、体检筛查,必不可少。
“特别是在胃癌筛查中,很多人一提胃镜检查就害怕,一直不敢去做。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无痛胃镜只需在手背上扎静脉针推入麻醉药后,美美地睡一觉。做完胃镜后20分钟左右即可苏醒过来,期间有麻醉师保驾护航,之后一般不会有特别的不适,也不会对大脑神经活动造成影响,高风险人群应尽早参加胃镜筛查。”
做科普视频写畅销书,暖胃大叔坚持做防癌科普
正因为在临床看到很多让人遗憾的病例,田艳涛深感提高民众防癌抗癌知识的迫切性。“胃肠道肿瘤,尤其胃癌,是一种与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疾病,也正因如此,预防相对可实现。”所以这位拿惯手术刀的专家,开始了自己的医学科普之路,写《漫画胃癌防治》等科普书,到上电台、电视台做胃癌科普节目。
2020年4月,田艳涛“触电”短视频,在视频平台做起了科普,他ID为“暖胃大叔田艳涛主任”。在镜头前,“暖胃大叔”既告诉人们如何拥有一个健康的胃,又告诉人们得了胃癌要如何应对。没有啥高深的医学术语,也没有什么段子,但每一条内容都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常吃烫食容易诱发胃癌吗?”“胃痛可能不是胃在痛!”田艳涛的话题涵盖了他的专业领域与普通人的生活细节。他总是深入浅出,短短几十秒内就能阐明医学原理并给出科学的建议,可谓是短视频版的胃癌防治小百科。
“科普拆开讲就是科学普及,对广大老百姓而言,带‘癌’字不爱看,更爱看保健的、养生的,所以我们在制作科普内容的时候,要避免将医生患教内容当成科普内容。”从一个人开展科普,到发展学生一起写,田艳涛对科普有着时效性要求,“比如微博上有啥热门话题,我们都得想一想是不是和胃、消化道有关系。如果有关系,那得第一时间跟进。”
田艳涛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委会主任委员,也经常有人来请教,到底什么样的科普,老百姓才能看懂。田艳涛拿新书《胃,你好吗?》第一章的胃结构来举例子,胃有‘两道门’‘四层墙’,这样解释替贲门、幽门以及胃的四层结构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这样写是不是生动许多?”
如今,在田艳涛的短视频空间里,已有200多万的粉丝,粉丝的互动,让他备受鼓舞。对于这次2022CCO科普大会系列相关活动,田艳涛给予高度的肯定,“科普活动形式多样,打通科普传播渠道,搭建了科普展示舞台,这样有利于发掘更多的年轻医生加入科普队伍,一起为防癌抗癌事业出力。”
延伸阅读哪些人群要进行胃癌筛查?
我国专家在《CACA胃癌整合诊治指南》中提出——中国将胃癌高风险人群定义为年龄 ≥40岁且符合下述任意一项者:1.高发地区人群;2.Hp感染者;3.既往患有癌前疾病;4.胃癌患者一级亲属;5.存在其他环境风险因素。此外,应注重对遗传性胃癌风险人群的筛查。
大咖辟谣
谣言1 :没啥症状,不可能一确诊就是胃癌晚期。
没有症状一定不是胃癌晚期。换句话说,即使是胃癌进展期,甚至中晚期,可能也有可能没有特别典型的症状。当然,随着病情的发展、加重,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表现,比如会随着肿瘤的发展,出现一些上腹部的疼痛不适,甚至可能会伴有恶心呕吐或伴有贫血、呕血、便血等情况,但是这只是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症状。
对胃癌的预防,除了注意生活方式以外,一定要进行包括胃镜等健康查体,建议45岁以上的朋友一定要做一次胃镜的检查。如果结果基本正常,每过3-5年再进行下一次胃镜检查。但对一些高危人群,更建议大家从40岁开始要进行胃镜的检查。
谣言2:胃炎不治疗,会很快发展成为胃癌。胃炎不治疗,会很快发展成胃癌,这是是错误的。胃炎分很多种类,有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还有急性胃炎,急性糜烂坏死性胃炎等。和胃癌相关的胃炎,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伴有肠上皮化生,就是一种癌前病变。但这类病变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如果是轻度的萎缩性胃炎,只有轻度的肠上皮化生,它离胃癌的距离还很遥远。胃炎演变成胃癌,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谣言3 胃息肉就是癌症。 胃息肉不是癌症。首先胃息肉也会分很多的类型,比如炎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我们认为只有腺瘤性息肉,才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同时,腺瘤性息肉也会长大,一公分以上的腺瘤性息肉才更容易癌变。所以对一些没有癌变机会的息肉,如炎性息肉,包括癌变率也很低的胃底腺息肉,不必过度的惊慌,对一些癌前病变的腺瘤性息肉,要进行及时的处理,也可以把它扼杀在摇篮的阶段。
谣言4 胃癌会传染。
胃癌会传染,这是谣言。我在作肿瘤防治的核心知识点讲座时,大家会问,癌症是不是会传染,包括我们给患者做完手术,患者的家属往往会特别重视这些问题。胃癌不会通过家庭成员传染给其家庭的其他成员。但是一些肿瘤的病因或者传染源会传染。胃癌发生和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密切相关,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增加患胃癌的几率。所以我们说去除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可以有效预防胃癌的发生。另外,我们要提倡分餐制,也奉劝大家重视餐具和厨房的通风和消毒,让我们的餐具不至于成为幽门螺杆菌传播的载体。
谣言5 晚期胃癌没得治
在胃癌的科普过程中,我总结了自己的一些体会,提出“五心”防胃癌。其中第五点谈到,胃癌患者有信心。即使是中晚期的胃癌患者,也要满怀信心,因为现在医学精进,既有发达的微创外科技术切除病灶。同时,也有个体化的靶向治疗药物、免疫治疗的药物。我曾经接诊一位患者是大学教授,当时已是胃癌肝脏多发转移,这样的病情,在十年前,可能只有半年的生存时间,但经过我们个性化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后,肝脏的转移灶全部消失了。我们给他做了微创手术,而后又进行了系列的治疗,患者出院后,还继续上课带学生,正常生活和工作,这是非常难得的。所以,我认为,晚期胃癌患者不要灰心,积极和医生配合,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