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联合早报
时间 : 2016-05-06
A+
父母们,不要继续在孩子面前吵架了,赶紧修复关系吧!英国东英吉利亚大学及剑桥大学的学者发布研究报告说,经常吵架的父母,将对孩子脑部发展带来破坏。
科学家对58名年龄介于17岁至19岁的少男少女的脑部进行扫描,要求他们的父母列出在孩子11岁以前所经历的家庭不愉快事件,结果发现,孩童时期曾面对“轻微到中等”家庭问题的27名少男少女,小脑相对其他孩子体积较小。
小脑在感觉感知、压力调适、协调性和运动控制中扮演重要角色。科学家警告,小脑发展问题将使这些孩子成年后,较容易出现心理及精神病症。
研究中所指的家庭问题并不是严重家暴问题,它包括了父母之间的长期争执及冷战,家庭成员之间缺乏关爱及沟通等。科学家首次发现,这些在现代生活中不算少见的家庭问题,原来也会对孩子的发育和成长造成实质的影响。
心理影响渗透各层面
在孩子面前吵架,几乎是现代父母之间不可避免的行为。尽管科学报告还有待更多研究证实,社区服务青少年部门主管林丽萍根据其辅导经验指出,夫妻问题演变成的家庭问题,对不同年龄层的孩子确实将带来不小影响。
幼小孩童:有样学样+是我的错
林丽萍说,父母争执对孩子的影响有大有小,主要看争吵的方式、激烈程度、时间长短及是否有用粗言秽语。“我曾经接触过一些案例,他们都还只是在念小学的男孩子,却会在言语中用一些不良形容词及粗话。他们很容易激动,提高声调用喊叫的方式说话。我们通过辅导发现,原来这就是他们的父亲在家里的行为。”
父母每次吵架,父亲就会用粗言秽语大声辱骂母亲,孩子便有样学样。林丽萍提醒父母要以身作则,否则孩子在成长以后,将面对沟通与情绪控制上的问题。“如果父母争执中含有暴力成分,小孩看到就会以吵架、打架的方式解决问题,用同样的情绪来应付纷争。男生会打架,女生也会。”
小时候没有人引导,长大了这些问题不仅不会迎刃而解,进入青少年时期,讲粗话、打架的情况只会变本加厉。“青少年时期,是孩子开始自我寻找的阶段,除非他碰到很好的引路人,为他做一个很好的示范,让他看到出路,孩子才有办法脱离这个家庭所造成的恶性循环。”
个案中有一个6岁的男孩让林丽萍印象深刻。“这个男孩子说父母经常吵架,而父母吵架都是他的错。”林丽萍提醒为人父母者说,对年幼孩子而言,父母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和守护者。当这两个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产生争执,小孩会觉得是自己出了问题。尤其如果吵架的原因是孩子,譬如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产生分歧,孩子就会简单认为,如果我不在,爸爸妈妈就不会吵架。
而就算父母不是为了管教孩子而吵架,孩子也很容易掉入是不是因为我,父母才会不合的情绪。林丽萍说:“这样长大的孩子情绪起伏严重,心中怀有愧疚感。他们的自信心比较弱,自我成就感也比较低。”
少男少女:察言观色我在行
经常争执的父母,不少会为了孩子勉强维持婚姻。等到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才考虑离婚。林丽萍说,这也导致不少青少年面对父母离异的问题。“父母觉得孩子不再需要他们,往往选择孩子长大以后离婚。夫妻紧张关系维持多年,经常以冷战方式为主,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青少年,很会看人家脸色做人,懂得察言观色。他们感觉到家里气氛紧绷,父母不说话,他需要做中间人传递讯息,调解紧张。”
这样的孩子没有表面上的暴力行为或纪律问题,但内心却很敏感。他们面对的一大问题是,特别期待从朋友身上找到家庭欠缺的安全感。“交朋友的时候,他们也很会察言观色,一直想要取悦别人。”
懂得察言观色固然是很好的社交技巧,不过,林丽萍警告,这其中的危险性是,如果朋友做出犯法的行为,他们往往也会跟着朋友做。“这就是不健康的趋向。他们交朋友的原动力就是留住朋友,因为一直活在忽冷忽热,没有安定感的家庭环境里。”
在女性方面,很多少女由于成长中缺乏父亲的角色,会很早投入感情结交男友。“她们想要从男友身上找到安全感,寻求保护她们的对象。”
告诉孩子不是他的错
为孩子勉强维持婚姻,却又不停地吵吵闹闹,是不是还不如离婚?林丽萍认为这样的说法有点过于偏激,因为离婚不是草率的决定。“但不管父母离不离婚,最重要是让孩子知道,争执或离婚都不是孩子的错。父母要明确告诉孩子这不是他的错。”
是有的。”林丽萍建议父母尽量不要在小孩面前争执。尤其是知道会吵得很凶,就更应该私底下解决。“激烈争执会造成阴影。这通常会是孩子人生第一次有那么深的情绪,震撼会很大。”
如果是因为孩子的教育或管教问题起争执,父母更要私底下谈。父母不应该让孩子知道管教方式不同。两个人在孩子面前要统一战线才比较健康,不会让孩子有机会利用情况,学会见风使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