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中国网
时间 : 2015-12-10
A+
中药大黄的功效及对人体的好处:大黄又有金不换等别名。以根及根茎入药。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
大黄是我国的四大中药之一,又名火参、金木、破门、绵纹等。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应用已久,始载于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因其色黄,故名。大黄性味苦寒,药性峻烈,素有“将军”之称。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千金方》称大黄为锦文大黄;《吴普本草》称大黄为黄良;李当之《药录》称其为将军;而《中药材手册》则称之为川军。藏语叫“君木扎”。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化淤,清利湿热的功能。广泛用于治大便秘结、痈肿、疔疮、目赤肿痛、痄腮、血热妄行引起的各种出血、淤血经闭、产后腹痛、跌打损伤、湿热泄痢、黄疸、水肿、中风痰迷等,有荡涤胃肠,推陈致新,安和五脏之功。
大黄的药材故事
在中国,大黄主要作药用,但在欧洲及中东,他们的大黄往往指另外几个作食用的大黄属品种.
考古证据证实大黄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药用历史,后来由旅行者将这种植物从中国带到欧洲,并成为欧洲甜点和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黄的根茎是可食用的,多数情况下,酸性叶柄用于制作馅饼,但大黄也可以用于制作蜜饯和红酒。
大黄收载于《神农本草经》,是一味泻热毒、荡积滞、行瘀血的良药,倍受医家的青睐。据统计,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共有36个配伍大黄的方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以治疗热病善用寒凉药而著称,他的弟子中就有一位叫“穆大黄”的,其河间学派的用药风格可见一斑。明代医家张景岳将大黄与人参、熟地、附子并称为“药中四维”,创制了40多个含大黄的复方。在中国医学史上,从宫庭医案、医家著作到民间单方,从配伍内服到炮炙外用,大黄都以其泻热通便、破积行瘀、解毒止痛的功效被医家和病患所称道,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膏剂、洗剂等。除此之外,大黄酒、大黄茶等还是养生保健的佳品。但医界有谚语云:“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说明世人喜进温补而忌攻下的用药心理。其实,在辨证施治的前提下,妙用大黄对于一些疑难痼疾常常会有出奇制胜桴鼓相应之效。
大黄的功效
【功能主治】
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
《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
《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攻积导滞: 味则大苦,气则大寒,性沉而降,力猛善走,直达下焦,长于还下。入阳明,能荡涤胃肠实热积滞。凡伤寒,温病,热结于中。
凉血解毒:味大苦、气大寒既入气分,又恤分,有泻热凉血之效,故《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大黄入血分,性呈趋下而又善清在上之热,故目疼,用之皆为要药。又善解疮疡热毒,以治疗毒,尤为特效之药。其性能降胃热,并能引胃气下行,故善止吐衄。”
活血祛瘀:《本草易读》曰:“大黄,味苦大寒,入太阴脾,厥阴肝经。泻热行瘀,决壅开塞。通经脉而破症结。”功用峻烈,推陈致新,使瘀血去,而新血生。
大黄外用功效:外用亦是一味良药。如研末可治黄水疮、湿疹等皮肤病;与陈石灰同炒至桃红色,研细后撒布伤口,可止创伤出血。配地榆研末油调后外敷,治疗烫火伤颇效。
唐·王焘的《外台秘要》中有以大黄为主药的“九物大黄薄贴”,专门外用治疗痈疽发背。南宋·洪迈的《夷坚志·甲志》也载:“捣生大黄,调以美醋,敷疮上,非唯愈痛,亦且灭瘢。”说明用大黄治疗疮疖疔毒,既能止痛消肿又不留瘢痕。
鉴别应用:
①生大黄泻下力猛,泻火解毒力强。用于正盛邪实证。
②熟大黄泻下力缓。用于正虚邪实证。
③酒大黄兼能散瘀,治上者,非酒不至,用于热毒上炎所致的目赤、口疮、牙痛、头痛。④醋大黄破肝血热。
其泻下强弱以煎煮时间长短为转移,先下泻力缓,同下泻力中,后下泻力峻。如伤寒之承气汤。
本品与芒硝皆为泻下要药,均可入血分,二者相须,攻下之力大大增强,能除血中之伏热,通血中之瘀蓄,但本品苦寒,善于清热。破积滞而荡涤胃肠,为峻下热结之要药。芒硝咸寒,长于软坚善于润肠燥,泻下通便。主要用于胃肠实热结滞,腹中痞块等。
大黄的性味归经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吴普本草》:"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苦,无毒。李氏:小寒。"
③《别录》:"大寒,无毒。"
④《药性论》:"味苦甘。"
【归经】入胃、大肠、肝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足阳明经。"
②《纲目》:"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药。"
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兼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结语:品种较多,外观形状及表面颜色不一,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呈类圆锥形,外表红棕色、黄褐色;华北大黄、天山大黄、心叶大黄呈类圆柱形,外表为黄棕色、棕褐色或黑褐色;信州大黄多加工成椭圆形块状,表面棕褐色。断面大部分无正品的特征,横切面大多无星点;闻之无正品大黄的特异气味,大多气微,口尝味微苦,有的微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