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中国网
时间 : 2016-04-05
A+
生气到底有多伤身?美国“网络医学博士”网站和美国“关爱网”等多家媒体近日综合相关研究发现,生气不仅会伤及心肝肺等人体重要组织器官,而且会增加癌症和猝死几率,缩短预期寿命。
生气会对人体造成什么损害
1、伤心脏。哈佛大学医学院一项为期2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生气会导致心梗(MI)或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危险增加4.74倍。另一项研究发现,与善于控制情绪的人相比,健康的爱发脾气者罹患心脏病而死亡的几率高出19%,爱生气的心脏病患者死亡率更是增加24%。
2、伤肝脏。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生气会导致慢性丙肝病人病情加重。杜克大学的研究发现,爱生气、充满敌意和轻中度抑郁人群体内C反应蛋白(CRP)水平更高。《动脉硬化血栓血管生物学》杂志刊登以色列一项研究发现,CRP水平升高与肝炎和肝损伤关联密切。
3、伤肺脏。美国马萨诸塞州史密斯学院生理学专家贝妮塔·杰克逊博士及其同事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年龄越大,越容易生气,肺功能也越差。生气时情绪激动过度,呼吸急促,甚至出现过度换气。结果造成肺泡持续扩张,得不到正常放松和休息,导致肺脏功能失常。专家表示,适当深呼吸,让肺泡得到适当的放松,有益肺脏健康。
4、伤胃肠。纽约西奈山医学院医学教授马克巴比亚斯基完成的研究发现,生气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胃肠血流量降低,蠕动减速,食欲不振,严重时还可引起胃溃疡。
5、皮肤愈合慢。美国《大脑、行为和免疫》杂志刊登俄亥俄大学一项研究发现,脾气暴躁的人,身体自我修复能力更差,伤口愈合也更慢。生气会导致人体应激激素皮质醇的增加,皮质醇则会导致与人体组织修复密切相关的两种免疫细胞减少,进而导致皮肤愈合速度大减。
6、致癌。生气憋闷是导致癌症的快捷方式。美国生理学家爱尔玛博士完成的研究发现,生气10分钟耗费的体能相当于3000米赛跑。长期生气导致的内分泌功能紊乱和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使得癌症更容易发生。
7、猝死。《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刊登耶鲁大学蕾切尔·兰帕特博士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脾气暴怒的男性不仅容易发生脑卒中,也容易发生猝死。研究发现,生气会对心血管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怒发冲冠时,肌肉中血流量高出正常水平,导致心脏供血减少,引发心肌缺血、心律不齐、大脑缺氧、气短、甚至猝死。
8、折寿。研究发现,经常生气的确会缩短寿命。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专家约翰·巴尔福特对118名参试大学生进行的25年跟踪调查发现,对他人敌视程度高的参试者,50岁前死亡的比率高达近20%。相比之下,“敌视度”最低的参试者50岁前死亡几率仅为5%。
生气的时候最好不要做这些事情
不要将愤怒带过夜
俗话说“不要有隔夜仇”还是很有道理的。没消气就上床睡觉,会让坏情绪一直缠绕着自己,据报道睡觉会增加对于我们对于情绪的记忆,会帮助我们处理和加强白天清醒时候获取的信息。
因此争吵后入睡会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记住此前的负面情绪。
不要驾车上路
人愤怒的时候驾车是很危险的。研究表明,人处于愤怒时开车会增加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愤怒时很冲动,如果这时候开车大脑不受理性控制,只会看前面向前冲,即隧道视野,不注意周围的行人和来往车辆。
如果生气了还要开车,那么要有意识的眼观六路,避免出现隧道视野。
不宜发泄
尽快排解愤怒情绪听起来不错,但有可能会事与愿违。事实上,有人只在网上看到其他人的咆哮吐槽就不开心甚至会生气,这时候如果通过砸枕头等行为来发泄,不止无济于事,反而会增加未来做出过激行为的可能性。
不宜吃东西
通过吃来缓解怒气有时候会适得其反。“生气时,我们总会选择一些不健康食品,比如含糖量高,高脂肪以及类碳水化合物食品,而不会选择绿色蔬菜。”
此外,激动的情绪会使身体产生斗争或逃跑反应,属于危险信号。在这种状态下,身体的消化功能减弱,会导致腹泻或便秘。
不宜继续争吵
当你无法平复愤怒时一直争吵会让你说出一些伤人的话,过后自己也会感到后悔,但无法收回了。因此生气时,不要给自己冷静的时间,然后再继续对话。
有时候可能只需要10分钟就能冷静下来,有时候却要10天。
主动回归谈话至关重要,当你平复心情后,无论思想还是身体处于平和状态中,这时候会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宜发送电子邮件
同样,生气时写的电子邮件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所写内容不受控制很难收回。
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左右大脑,就先不要写邮件,把想法写到word文档中,不必急着发送出去,渐渐的气也能消了。
不宜喝酒
争吵过后选择借酒消愁,平复心情,效果不会很好,因为酒精会让大脑不受控制,将愤怒表现出来。
大脑的额叶会抑制我们的冲动情绪,阻止我们伤害自己或他人,但酒精会作用于大脑额叶,使其无法正常工作。
不要忽视自己的血压
生气后的两个小时,很容易犯心脏病,尤其对于有心脏病史的人来说。
如果你易犯高血压,最明智的举动是生气后赶紧测量下。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省气候的血压反应。如果持续走高,需要通过加强锻炼,改善睡眠以及生物反馈方法来控制自己的情绪。